汉政权由于当时战争和治安的需要,拥有一支庞大的军队,在中央、地方和边防军队的数量很多。但是汉朝是如何使自己强大军队保持战斗力的呢?其中的军事医疗保障制度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医务机构与相关人员的配备 根据“字”书和“字”的造形,古代的“疫”、“医”、“疾”都与军事有关,皆从“殳”从“矢”。“殳”和“矢”都是古代的一种兵器。“役”字也像人负殳出征。古时荷殳作战称之为“役”,也即是兵役。《诗·小雅·采薇》序云:“遣戍役以守卫中国”。被“遣戍役”的士卒因条件艰苦,住无定所,加之长期征战,容易发病得“疾”。王国维在《毛公鼎考释》中说:“古之医字……即疾之本字。像人亦(腋)下着矢形。古多战事,人着矢,则疾矣。”可见,“疾”原义本为箭矢之伤(当兼及刀枪诸伤)。到春秋战国以降,凡外感风寒或内心忧郁等引起的身体不适也称为疾。且疾、病之名逐渐不分,人们往往统而称之。 秦、汉是我国历史上有影响的王朝,当时开疆拓土,锋利的铁兵器大量使用,战争空间和规模扩大,参战人员增多,军队中的伤员时有出现,处理和救治问题日渐突出,医疗保障成为军队后勤保障中的重要内容,统治者对此也高度重视。 首先,在军队中设置了军医机构。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奉常属官有太医令丞,少府属官也有太医令丞。《后汉书·百官志》亦载,少府属官有“太医令一人,六百石,掌诸医,药丞、方丞各一人,药丞主药,方丞主方”。这里的太医令丞是皇帝或皇室的御医。至于当时的中央军,据《汉宫》记载,在光禄勋下设有“宫医卫士”81人,实属宫城戍卫京城卫士的医疗机构。至于地方军、野战军中也有相应的医疗机构和吏员,《汉书·灌夫传》记载:“(灌)夫身中大创十余,适有万金良药,故得无死。”《后汉书·方术列传·华佗传》记载:“军吏李成苦咳,昼夜不寐。佗以为肠痈,与散两钱服之,即吐二升脓血,于此渐愈。”还记载曹操欲以华佗为侍医,孙策以道士于吉在军中医护将士;吕蒙图取关羽,称疾还建业,以虞翻兼知医术,请以自随;关羽有医者为他刮骨疗毒。说明当时野战军和地方军队中都置有医药。边防军及边郡移民中亦存在医疗机构。据《汉书·晁错传》记载,文帝时,晁错曾建议招募人民移置边塞时曰: 置器物焉,民至有所居,作有所用,此民所以轻去故乡而劝之新邑也。为置医巫,以救疾病。 说明当时在边地也设置医药救治疾病。在居延烽燧中发现有不少与军医有关的遗物,如军用药函的药盛橐的残件,上有“显明隧药函”字样,居延汉简中有: 久背□□二所□□后数日,府医来到饮药一剂置。(49·13,下文此类该书注简只注简号,不再详注。) 临木候长官医张卿,卿前许为问事,至今未蒙教。(157·28) □官遣医诊治□□。(E.P.T153:134,下文此类该书注简只注简号,不再详注。) ……今言府请令就医(E.P.F22:82) □为故第卅六燧长司马章所伤,医宋昌治 饮药。(103·41)这里需要说明的是,49·13简虽然字迹脱落较多,但仍可以分析出其内容为患病戍卒,数日不见好转,府(从边境屯戍的管理体制来看,这里的“府”应为都尉府)医前来诊疗并给患者服药一剂。157·28简和103.41简说得更明确,候长有官医张卿,为燧长司马章治伤的医生叫宋昌。“官遣医诊治”和“今言府请令就医”,都证明边防部队中有医疗机构存在。 医疗机构中设有军医、医吏、医卒等编制,这在居延新、旧汉简中多有反映。例如上述张卿、宋昌应该就是编内军医;新简E.P.E52·578简:“□官皆财置员、医吏口”和E.P.T52.228简:“医卒夏同予药二剂少偷”。这些简牍中记载的军医、医吏和医卒,说明军队医疗机构中不仅有专业看病的军医,还有从事医疗管理的医吏和制药、配药、护理、助诊等干杂务的医卒。 其次,医疗机构中的吏员任务明确。主要表现在二个方面:一是负责看病治病。如上述关羽有医者为他刮骨疗毒,“官遣医诊治”和“请令就医”等,都说明了医疗机构中的军医看病治病是他们的第一要务。二是负责记录病历、籍簿等。军医给伤病员看完病后,还要将病情诊疗情况记录在案并汇集成簿册,保存管理。现已经出土的各种医药简、册、簿,就是很好的实物明证。这些都说明,当时军队的医疗是有一定组织保障的。 二、常发病症及其诊断 秦汉时期军事行动频繁,南征北战,中原士兵往往适应不了南、北边境恶劣的自然环境而患疾病。 1.流行病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