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军事 > 汉朝 >

刘邦与冒顿代地争锋:大汉与匈奴铁骑的较量(3)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历史帝国 佚名 参加讨论
 刘邦的处境很危险,但他尚未意识到。在他意气风发地出城后,围猎他的行动开始了。最后,他被冒顿围困于城东的白登山。史称“白登之围”,又称“平城之围”。
    在后来的传说(史学界一直把传说当信史)中,包围刘邦的是匈奴的四十万精锐骑兵(天文数字!),西边的人都骑着白马,东边的人都骑着青马,北边的人都骑着黑马,南边的人都骑着赤马(刘邦访问匈奴,检阅仪仗队?)。他们一到白登山就解下马鞍,然后开始堆积,“高如城者数所”(匈奴人不是来打仗的,而是来创造世界纪录的!没有被收入《古代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吗?)。
    不过,历史上的冒顿可没有这么多兵,也没有堆积马鞍的闲情逸致。他的心情糟透了,一点也不比包围圈中的刘邦轻松。
    敌人虽然被包围了,但是他们处于居高临下的有利态势,且装备精良,尤其是弩,射程远,威力大。匈奴人只好放弃徒劳的攻击,与对方形成对峙。
    为了完成诱敌深入的任务,许多匈奴人牺牲在从硰石通往平城的道路上。冒顿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却得到了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心里有说不出的苦。
    时间在流逝,形势对冒顿越来越不利。
    敌人的援军(周勃、靳歙等部)已抵达平城,后续部队源源不断,代匈联军在外围的阻击战也已打响,而本该参加白登山之战的代军王黄部和赵利部却不见踪影!
    他们会不会反戈一击?想到这里,冒顿皱紧了眉头。
    正在此时,冒顿的阏氏出人意料地为刘邦说情,她说:“两国的君主不应该互相围困。现在就算我们占领了汉地,但是单于终究不能在此居住。况且,汉王也有神灵保佑。希望单于考虑一下。”
    原来,刘邦被围后,凭借护军中尉陈平的奇计,暗中派人贿赂了冒顿的阏氏(虽然太史公在《陈丞相世家》中说“其计秘,世莫得闻”,但是他在《韩信卢绾列传》和《匈奴列传》中两次提到“厚遗阏氏”,也就是说,给阏氏送了一份厚礼!至于是什么厚礼,我想,刘邦应该会随军携带一些丝绸产品,用来赏赐将士。丝绸产品至今还是高档消费品,匈奴女人会不动心吗?桓谭之说是想当然之说,大家不要以讹传讹。桓谭把一件发生在战国时代的事情移植到了白登山,在他的故事中,张仪变成了刘邦,靳尚变成了陈平,郑袖变成了阏氏,楚怀王变成了冒顿)。
    听了阏氏的话,冒顿不仅没有生气,反而愁眉舒展,露出了笑容。
    冒顿的心里很清楚,他不可能对刘邦采取长期围困的策略,在强攻和偷袭都不可能解决问题的情况下,最好的办法就是先把敌人放下山,然后打伏击。但是,让敌人乖乖地下山挨打,谈何容易!如今,困扰他的大难题,奇迹般地得到了解决,怎能不高兴?于是将计就计,在包围圈上开了一道口子,想趁汉军突围时,将其一举歼灭(冒顿心狠手辣,坚决果断,他只会千方百计地把敌人斩尽杀绝,绝对不会放生!阏氏的三言两语岂能说服他?如果刘邦等人轻信冒顿,最后中计被杀,还不如死守待援)!
    不过,山上的汉军没有立即突围,他们必须三思而后行。
    到了被围的第七天,出现了大雾天气。天赐良机,汉军岂能错过?他们先派一些人在白登山和县城之间往来,没有被匈奴人察觉。于是,陈平请刘邦下令,所有的弩都拉满,弩上装两枝箭,箭头朝外,慢慢地突围。汉军在突围时,还有一段小插曲。一开始,刘邦过于紧张,想快速突围。幸亏夏侯婴头脑冷静,及时制止了这种愚蠢的行为。在夏侯婴的坚持下,刘邦下令,按照陈平的方案进行突围。最后,所有人都平安抵达县城。
    刘邦突围后,冒顿失去了与敌再战的必要和意义,于是下令撤退(由樊哙率领的汉军步兵也来了,再不走,恐怕就出不去了)。
    匈奴已退,汉军在代地的大规模军事行动自然也宣告结束。刘邦立二哥刘仲为代王,暂时留下樊哙在此稳定局势,然后率领大军南归。
    “平城之下亦诚苦,七日不食,不能彀弩(明显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一曲《平城歌》唱出了汉军在白登山的艰难困苦,汉人从不讳言失败(一些朝代喜欢把皇帝出逃和皇帝被俘说成皇帝外出打猎),“白登之围”成为他们刻骨铭心的记忆,不断地提醒自己、激励自己。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