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人恶补国学已然成为风潮,这既与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和认同感日益增强有关,也与本应承担起传统文化学习的语文课程设置不合理有莫大关系。笔者曾经对人教版的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材做过粗略统计,发现教材中与传统文化沾边的课文还不到10%,反倒是并未经过时间考验,且文辞并不算优美的当代作者的文章占了20%以上。海峡对岸的台湾同胞,其语文课程中的传统文化味就要厚重得多,很多台湾高中学生的国学素养甚至比大陆中文专业本科毕业的大学生还高。更为可悲的是,即使是这硕果仅存的10%课文,教师在教学时总是侧重于滔滔不绝的讲解。其实,对国学经典理解的不断深化往往需要人生经验的辅助,枯燥无味的讲解只会加深学生的负面印象,使其对国学敬而远之。 在如此背景之下,江门市教育部门推行以诵读为重点的“国学读书工程”真可说是功德无量的创举,将对这一代学生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一方面,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诵读,就能通过感受中国语文的声律美,初步体会中华文化的魅力,为今后深入学习中华文化开启了一条宽广的道路。另一方面,让学生在记忆能力最强的时候记诵大量国学经典,这些文字将会随着学生人生经验的不断丰富而持续发酵,深刻地影响其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 当然,由于可借鉴的经验较少,这项工程的一些构想将无可避免地存在考虑不周的地方,相关部门在实践当中应听取各方意见,不断改进,使整个方案日趋完善。比如,备受家长关注的考核问题,虽说所研发的智能测评系统并不强制学生参加,但既然是测评,就会有对比,并产生或多或少的强制力和压力。笔者建议,不妨把方案中提倡的“家庭亲子读”方法进行延伸,让各班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组织学生与家长同台表演国学诵读。相信以这样的方式来检验学习成果,定会有趣得多,学生在脑海中留下美好回忆的同时,也顺带把这些国学经典深深地刻在记忆当中,连父母也能借机恶补一下国学。这个活动若能坚持下来,并在师生和家长的集思广益中不断丰富,将会是一项非常有特色的传统活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