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夫子用这么一段话把一个人的人生概括了。 我们可以看一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中国古代没有中学,所以十五岁以前叫小学,十有五志于学了,这个时候就要读经、史、子、集。那么“三十而立”,这个立是你必须有独特的思想、精神和自己的理念。你要解决为什么活着,活着干什么的问题。你立起来了,别人立起来了,你就面对了很多的立,你怎么样去说服别人,怎么样在多种理论当中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需要智慧,所以四十而不惑。经过了十年的辩驳,十年艰苦的探索,立下自己的理论,不惑了。“五十而知天命”,人到了五十岁的时候,才知道身体慢慢差了,这时候人才知道扛不过天命,“知天命”,天命意味着人总是要死的,人世不是永恒的。同时,一种正气启发了:就是只争朝夕,要追求自己一生当中最重要的东西。“六十而耳顺”,“耳顺”指的是一个人到了这个年龄可以同时听,同时接受采纳两种以上的不同意见。“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人到了七十岁干什么都不会违反规律了。 孔夫子的这段话说明了人生分三个阶段。五十以前的中国人是儒家,但是五十知天命,他可能变成外儒内道,他得关心自己的身体、寿命……那么八十呢?九十呢?他离死亡那个虚无越来越近,他的身体越来越弱。这时候他的好强斗胜心消失了,他的那种道家的天地宽阔的心已经所剩无几,他关注的是死后是去天堂还是地狱,哪怕临时抱佛脚他也多少靠近了佛教。 所以中国的儒、道、释离人不远,就在我们人生的八十年当中,我们都要体会,儒家的积极进取,道家的退后一步和佛家的慈悲为怀。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儒学并不是玄学,道家也并不是空想家,佛家也不完全是考虑彼岸的世界,它共同构筑我们此生此地的生活。 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国学恰好变成了我们人生的一个体会的纲要。我们可能有很多计谋、很多手腕、很多的技巧,但一个人丧失了人生的大智慧,此生就空走一遭。因此国学填充我们贫困的心灵,完成我们富裕以后的精神的提升。国学就这样,伴随我们一生。悄悄走来,同行再同行。 别水/整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