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新版电视剧 《水浒传》的编剧称,为让观众看到更多的 “好汉精神”,而不是权谋、阴谋,因此刻意回避了原著中暴力血腥、歧视妇女、封建迷信等 “糟粕”。请问,如何看待对水浒人物的不同解读? “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就是梁山好汉吗? ——上海春申路 余传志 答: 《水浒传》把强盗当作绝对主角,把反抗朝廷当作正面事件,这在强调 “忠臣孝子”的古代可以说是一个奇迹。但偏偏这样一部“以庙廷为非,歌颂草野英杰”的作品,竟然得到认可与宽容。官府从来没有认真查禁过水浒,更没有人因为阅读、出版、传播和戏剧演绎而获罪。在文字狱猖獗的明清两朝,实在令人诧异。 究其原因,可能是水浒借 “强盗之身”,承载 “忠义之义”。人们感动于 “忠义”的内胆,忽视了 “强盗”般的外壳。正如 “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是绿林好汉的标准姿势,但外在符号总归要依托于古道热肠、豪侠尚义和 “路见不平一声吼”的精神气质和实际行动,否则就会被人笑为 “虽有好皮囊,腹中原草莽”。 不过,水浒英雄的道德品行并非无可挑剔。恰恰相反,这部小说中的不少人物具有明显的道德上的污点和缺点。除鲁智深一人外,宋江、李逵、武松、林冲等作者着力描写的正面人物都有许多道德硬伤。其他人物如五虎上将中的董平等,更是劣迹斑斑,其人品之卑劣简直是十恶不赦。 其实,从文化和制度的视野切入,也许能够解释这些人物及其身上出现的人性和道德矛盾。因为从这个角度看, 《水浒传》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深刻地揭示出权力与暴力的关系。 在皇权社会,权力是秩序的主导力量,是社会运作的动力,是资源分配的依据,甚至成为是非善恶的最终裁决。在权术和权势的扩张下,有良知的人奋起反击。有意思的是,对权力弊端的反思首先并不出现在思想界或哲学界,而是发端于小说。明清小说,第一个向世人展示了权力对于社会的侵害,以及对于人性的侵蚀。《水浒传》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首先,绝对权力使人不相信道德和法律。从晁盖等智劫生辰纲,到宋江怒杀阎婆惜,一件件惊天大劫、一件件人命案中的涉及人员,包括盗匪、凶手到官厅缉捕人员,没有一个真正识法、守度。尽管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具有较完备刑法和民法的国家,但从水浒及其衍生的种种文化现象中,我们悲哀地发现,如此漫长的法制历史,始终没有培养出国民对于法律的基本信仰。权力作为古代中国社会真正的操控者,决定百姓生死、官员升迁和官司输赢。于是,人们一致崇拜权力,服从权力,依照权力而不是法律行事。 在 《水浒传》中,当高衙内为无计得到林冲老婆纠结时,旁人道出了关键: “有何难哉!衙内怕林冲是个好汉,不敢欺他,这个无伤。他见在帐下听使唤,大请大受,怎敢恶了太尉?轻则刺配了他,重则害了他性命。”在绝对权力面前,人的生存权都不能保证,更不用说其他权力。看不到这一点,就看不出今昔的差别,也就不会珍惜当下社会难得的进步。 其次,绝对权力招来暴力。高唐州知府高廉的妻舅殷天锡,倚仗权势,横行害人,逼死了柴进的叔叔。面对殷天锡,柴进要告,李逵要打。因为柴进相信 “明明的条例”,而李逵从来目无王法,更不信王法。一听 “条例”,李逵说了两句话。第一句是: “条例,条例,若还依得,天下不乱了!”第二句话是: “我只是前打后商量。那厮若还去告,和那鸟官一发都砍了!”这种暴力观非常残忍。面对绝对权力带来的暴力,老百姓用暴力来反抗。殷天锡杜绝了柴进一切温和的反对,最终引来了李逵的暴力。可见,不受约束的权力,招来的一定是暴力。 最后,绝对权力戕害人性。假如一个社会,总是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总是人压迫人、人剥削人,总是强者暴弱、众者欺寡,总是强者通吃、弱者无告,那么,弱者在无法反抗的情况下只能带着满腔的怨气,压抑地生存。这就是所谓的 “带气生存”状态。 《水浒传》所反映的,就是这样一个社会。 归根结底,是权力对人性的戕害,让水浒成为暴力宣扬论者,让林冲的仗义、威武和朴实、忠诚显得那么懦弱,让李逵的正义、雄桀和赋性天真变得那么残忍,让对法律、秩序和官府尊重的武松最终成为杀人不眨眼的凶徒。 总之,在 《水浒传》的世界里,无力自己解决问题的成了无依无靠的顺民,有力自己解决问题的成了无法无天的暴民。而一个和谐强大的国家,既不要暴民,也不要顺民,要的是理性的公民、守法有序的社会。这是我们品鉴《水浒传》这部古典名著的 “新义”所在。(上海电视大学中文系教授 鲍鹏山)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