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著名导演,陈凯歌从一开始对影片题材的选择就有独到眼光和慧心,而且有着他不满足于现状与过去的追求与创新。这一次,在众多古典戏剧中,他独选《赵氏孤儿》,可见其用心良苦。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典戏剧里,《赵氏孤儿》的地位无可比拟,特别是其悲剧意义独领风骚。 但是,电影对古典元杂剧中多处重要的戏剧元素如程婴因曾受赵家之恩而主动介入事件、韩厥自杀和程婴、公孙策划献子以救全国同庚婴儿等,进行了致命的改编,虽体现了陈凯歌与众不同的愿望,却也许没有意识到,这样前半段写事后半段写心的重要改编,不仅让观众明显感到前后两截断了气,甚至有观众刻薄地说后半截成了程婴与屠岸贾之间亲子教育的比拼,而且一点点消解了原剧的悲剧力量。 从我国丰厚的古典作品中汲取营养,特别是对古典戏剧的精华进行改编或重拍,从来都是经久不衰的艺术之路。如果不是出于后现代主义彻底的颠覆和解构思想(那样也会拍出很有意思的影片),那么,首先需要我们做的是对这样的古典作品持谦恭与尊重的态度。 我们不一定比古人或前人高明。在艺术面前,没有进化,只有变化。漫长岁月里淘洗下来的我国古典戏剧,都是经过了几代艺人和观众的双重磨练和考验的结果,特别值得善待和学习。我们特别要重视的是,没有必要非得如“二八月乱穿衣”一样,每次都要自以为是地进行伤筋动骨的改编,把它们装扮成新娘一样簇新;或把经典当成魔术,非要一次次地令其花样翻新。 这样说,并不仅仅是说电影《赵氏孤儿》,而是指如今一种值得重视的文化现象。我们对于自己的古典作品的改编和重拍,有些太随意了。当然,这样说,也并非说对于古典非要墨守成规。几百年来对于京剧《赵氏孤儿》的改动和完善始终未停,一直到上世纪60年代,马连良等人演出的《搜孤救孤》版本,还对其进行了大幅度改编。但这种改编是在尊重古典版本的基础上,在对全本整体认同之下的调整、增补和完善。 应该特别指出,悲剧在我国传统戏剧中的意义非常重要,因为我们的传统戏剧一般以大团圆的喜剧方式结构收尾。亚里士多德在论述悲剧结构时曾指出:悲剧所表现的是一桩完整而具有相当广度的事件。如今的电影《赵氏孤儿》恰恰是改动了其重要内容,牵一发动全身,破坏原作完整性,致使悲剧意义消解。 我特别希望观众朋友能够看完电影《赵氏孤儿》后,重新回到剧场看一看京剧《赵氏孤儿》,我相信这两部作品给予观众的震撼绝对不一样。这就是我国传统戏剧的魅力。几百年过去了,它们依然大树一样长青不老,感动着祖先,也感动着我们。 古典之所以成为经典,不仅包含整个民族对历史的认知,也包含集体记忆的积淀和民族情感的寄托。因此,面对古典改编,很能够考验编导演,也能够考验观众。如果暂时还没有足够的力量,我以为不妨取保守态度,而没有必要惟新是举。前两天,看到书法家章祖安一篇文章,忆及他的老师沙孟海和陆维钊先生的两则旧事。一是沙先生对他书法作品的评价:好!你的作品写得很旧!一是陆先生对他感慨书法界现状时说:将来的书法很可能坏在“创新”上!在“旧”与“新”的问题上,沙陆两位老先生的话,对于我们今天如何面对古典戏剧的改编与创新,我觉得也是适合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