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观点争鸣 >

礼与仁 谁更重要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未知 newdu 参加讨论

    据《左传·昭公十二年》载,孔子在评论一段史实时说:“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信善哉!楚灵王若能如是,岂其辱于乾谿?”指出楚灵王在乾谿受辱,完全是因为放言自己的私欲和野心,而不讲礼制、礼仪。可见,“克己复礼,仁也”是古已有之的成语,孔子答颜渊问仁,与评论楚灵王受辱一样,都是信手拈来,借用而已。
    可是,在学习中发现,有前辈学者把“克己复礼为仁”推到了令人惊诧的高度,作出了令人难解的结论。
    G先生说:“‘克己复礼’是孔子政治思想之总纲。”愚以为,如此论断,并无根据,实在不妥。首先,“克己复礼为仁”被割裂,“克己复礼”没有了最终指向,其首要地位的道德意义也被篡改为单一的政治意义。其次,孔子明确提出“为政以德”(为政篇)和“为国以礼”(先进篇),一为最高纲领,一为最低纲领;再提其他什么“总纲”,肯定另有用意。果然,G先生认为“复礼”就是恢复周礼,就是倒退到西周,因而引发大批所谓的孔子复辟企图。
    C先生说:“‘克己复礼为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轴心。”轴心,一般理解为中心或枢纽。什么是孔子哲学思想的中心或枢纽?是仁吗?孔子讲了那么多关于仁的话,C先生为什么单挑这一句呢?原来,C先生的着眼点只在礼,为自己狠批孔子的“礼教”作铺垫。愚以为,孔子哲学思想的核心和高峰在“中庸”,“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雍也篇)。过去拙文曾多次阐述,这里不再多说。
    两位先生还大谈关于仁的定义以及仁与礼的关系。读后,无法沉默不语。
    C先生说,孔子答颜渊问仁,“有纲有目,讲了仁的定义和作用,也讲了如何为仁的途径。”G先生也说:“它们是孔子自己给‘仁’下的定义或阐述‘仁’的基本内容。”
    两位前辈学者学力匪浅,为何如此以偏概全?关注孔子仁的思想的人几乎都知道,“仁者,人也”(《中庸》)和“爱人”(颜渊篇)才是仁的最根本、最重要的定义。其实,孔子不是爱下定义的理论家,上述两条定义大概也是无心而自成。C、G两先生讲仁的定义,不强调“仁者,人也”和“爱人”,叫后学者不知该作何评论。至于“克己复礼为仁”,只是对仁的补充说明,即仁的表现要符合于礼的规范。或者说,孔子在这里初步提出了仁、礼统一的思想。“克己复礼为仁”如果勉强算是定义,也只是一个起辅助作用的关于为仁标准的定义。
    C先生还说:“当孔子把礼仁合一而论时,实质上是以礼为仁,纳仁入礼,礼为目的,仁为手段。”“礼是主导的,仁是从属的。”G先生也说:“在孔子看来礼是目的,仁是手段。”
    可是,鄙人反反复复读颜渊问仁这章文字,得到的却是“纳礼入仁”,而不是“纳仁入礼”。颜渊问的是仁,孔子答的是仁,在讲仁时讲到了礼,那么纳谁入谁不是很清楚吗?孔子告诉颜渊,约束自己,方方面面符合于礼的要求,从而达到仁,显然礼是手段,仁是目的。“礼为目的,仁为手段”到底是孔子的意思,还是C、G两位先生强加给孔子的,想必读者朋友也不难判断。
    两位大学者的结论,令人感到奇怪,不免浮想联翩……浮想之一是,后学者一定要尊重前辈学者,敬仰出名的大学者,虚心学习,汲取营养,但却不能迷信,要在认真读书中独立思考。(白子超)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