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观点争鸣 >

关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定义和认同的思考(2)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未知 newdu 参加讨论

    家庭、婚姻和男女两性相关的道德伦理 在很多民族文化中都有丰富的非常符合人性的道德观念,可以说是一种非常宽松的“以人为本”的观念。汉族社会经历漫长的封建社会形态,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制度化了的以包办、买卖为主要特点的封建婚姻制度。过去,封建统治者说夫妇为人伦之始,夫妻名分一定,就终身不能改变。为了正名分的大事,妇女要保持贞节,从一而终,不能再嫁,即使家贫无以为生,也要按照宋儒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伦理,不能再嫁。倘若第二次结婚,就会低人一等,受到各种打击和侮辱。与儒家礼教相反,很多少数民族青少年在未成家之前,都有着比较自由的社会交往活动,父母不加干涉,社会也认为是不违背礼俗的事情。与汉族过去在“男女授受不亲”等封建道德伦理观支配下的“待字闺中”的女子不能与陌生男子接触和交往等观念全然不同。寡妇再嫁、夫妻离异再行婚嫁等,在很多少数民族中是很正常的事,完全没有过去的汉文化那种“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等极端观念。在云南等地,不少与少数民族混居的汉族,在婚恋习俗等方面受惠于当地少数民族的道德伦理观的不少,比如妇女不缠脚,婚恋不必完全听命于家长,男女可以自由谈恋爱等。丽江古城是一个在明清两朝容纳了很多汉族移民的城镇,汉族移民进入后,入乡随俗,因此当地汉族妇女就没有遭受到缠脚等汉文化陋习的折磨。
    类似的例子比比皆是,但在目前讨论中华民族经典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时,我们为什么就很少思考如何从各个民族的传统智慧、丰富多样的典籍中汲取营养,重新创造和熔铸出当代新的中华民族文明和中华民族精神呢?为什么我们老是囿于传统的一些汉学典籍来谈论和界定“中国传统文化”,何不也关注一下汉族的民间文化呢?为什么要忽略古代汉学典籍文化也是经过历朝历代封建王朝的阉割、唯统治者所用的改造,实际上是良莠共存,精华糟粕同在的呢?
    应博采中华各民族与世界各国之众长
    在大中小学传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应该走一条创新之路,从各个民族的传统智慧、丰富多样的典籍中汲取营养,重新创造和熔铸出当代新的中华民族文明和中华民族精神。这也有利于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通过各民族文化在我国学校教育平台上的相互学习和补充,构建起互补和互学的中华民族文化精神新格局。
    此外,在挖掘和弘扬我们56个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和精神的同时,还应该学习世界各国的文化财富。中华民族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应该有一种世界眼光,以一种博大的胸怀来博采众长融入自我。当年“五四”的先贤们吸收了来自国外的“德先生”、“赛先生”,形成了具有蓬勃生命力的新文化,它们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来讲,自尊自信但又冷静虚心、实事求是的眼光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应该看到,西方发达国家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努力克服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弊端,甚至从社会主义制度中汲取了不少合理和人性化的因素。因此,我们向发达国家学习,应该有一种动态的眼光和相应的思路、方法,而不是抱着过去相沿下来的陈旧观念来看待今天的西方世界。这样,我们才能具备一种理性的世界眼光,不断建构蓬勃向上、活水长流的中华民族文化和精神,最终达到如费孝通先生所说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境界。
    杨福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