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观点争鸣 >

曹雪芹与"粥"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未知 newdu 参加讨论

    社会需要货真价实的精神食粮,读者需要结结实实的文学营养,这是时代赋予作家的使命。
    要是没有敦诚、敦敏两兄弟和张宜泉写给曹雪芹的诗,还真不大相信《红楼梦》里作者自己说的,他是在“茅椽蓬牖,瓦灶绳床”的贫困状态下,“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进行创作的。
    敦氏兄弟这两句诗,“满径蓬蒿老不华,举家食粥酒常赊”,举家食粥,也许有诗人的夸张,有酒可赊,说明还不到断顿的程度,但曹雪芹晚年的艰难,是确凿无疑的。尤其他在逝世前不久,在贫病交加、“饔食有时不断”的困境中,还能坚持不懈地写作他的《红楼梦》,一直熬到“壬午除夕”,也就是大年三十晚上,他生命这盏灯熄灭为止,实在让后人敬佩。仔细琢磨,粥固然使他营养不良,造成英年早逝的不幸悲剧,是乃粥之罪也。但又不能不归功于粥,要没有这点卡路里,也许我们今天连那八十回也看不到!
    喝粥的人能写出如此伟大的作品,真让我们吃干饭的人羡煞愧煞。
    于是我相信,粥与文学或许有些因缘。郑板桥在山东做官的时候,给他家人写信,就说十冬腊月,凡乞讨者登门,务饷以热粥,并佐以腌姜,可见他是对粥比较了解的文人。苏东坡在《大风留金山两日》写过“半夜不眠听粥鼓”,描写了寺庙里的和尚是怎样等待着天亮以后的这顿粥,因为和尚没有晚餐这一说,连做梦也惦着那碗热烫的稀粥。
    食粥,可分主动与被动两类。主动食粥者多半系快活之人,为使其他食物更滋润地进入肚子的功效出发,或“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考虑到肠胃的消化能力实际需要出发,才喝粥的。这时候,粥是辅助食品,不唱主角。一旦粥挑了大梁,那就成了被动食粥,非喝不可,不喝不行,粥稀得可以照见人影,喝的人通常就不快活,或很不快活了。所以,饥饿只能产生现实主义,如曹雪芹,而吃饱了以后的作家,只能写出打嗝文学,如当今一些浮躁于文坛者。
    粥之不能与饭比,系于营养价值。系于淀粉提供的热量。道理很简单,无非就是粥比饭所需米量,要少三分之二,或四分之三,灾荒年景,米甚至还要少些。虽然粥和饭成分相同,但形式颇异,一为流体,一为非流体,区别在于水和米的比例上。由此可见粥的最大特点就是水分比较多,而干物质比较少。粥可以填满胃部,但不耐久,两泡尿一撒,就会饥肠辘辘了。在文学范畴里,凡兑水太多,言之无物者;凡米粒甚寡,内容空洞者;凡文字游戏,华而不实者;凡思想浅薄,识见鄙陋者;凡前车后辙,老调重弹者;凡鸡零狗碎,茶杯风波者;凡无病呻吟,感情廉价者;凡假冒伪劣,粗制滥造者等等,这些当代文坛屡见不鲜的现象,大概都可称之为文学的“粥化”危机。
    在当下物质第一的世界里,那些自以为是永垂青史的大师级作家,那些自以为是千古绝唱的了不起的作品,所以愈来愈不堪入目,愈来愈被人不以为然,说到底,正是缘于其愈来愈多地兑进太多的水,而愈来愈少地放进米粒。若是减去那些人们看腻了的老套路,变换不出新花样的性描写,减去令人恶心的陈词滥调,减去大家都能猜想到的情节、故事、结局,实在没什么干货了。文学出现了“粥化”现象,十之八九,是由于作家的那块地里,打不出几粒粮食的缘故。
    令人遗憾的是,把煮粥的办法运用到文学上来,如今几乎成为一些作家的法宝,本是短篇,硬拉扯成为中篇,本是中篇,拼命兑水,扩充膨胀,以长篇面貌出现。一部作品叫好以后,跟着拷贝出若干同类项的复制品,影视剧取得成功以后,立马一鸡两吃,长篇小说跟着上市。在经济效益上,也许能有可观的收入,但读起来,就很不舒服了。因为往粥里掺的是水,至少不硌牙,可是往小说里掺的东西,味同嚼蜡,能不令人反胃吗?
    其实,做文章还得按照煮干饭的办法行事才对。哪怕少一点,也不要拼命往锅里掺水。
    《红楼梦》里有一回说到给贾母开饭,竟无法多出一碗来给别人吃。于是从贾母嘴里,便说了那句“可着头做帽子”的歇后语。对作家来讲,这倒不失是句至理名言。(李国文)
    (敬告读者:作家李国文先生在北京晚报“寓林拾叶”专栏刊发的文章,现已辑成《李国文千字文》一书,且配以漫画家方成先生的漫画插图,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