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中华民族 >

清代西藏地方的瓦合山神崇拜考述(5)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中国民俗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瓦合山一带地理位置重要,地形险峻,行人通过不易。乾隆五十七年兵部侍郎和琳(后为驻藏大臣)督运军需于川藏线,在奏折中说:“惟自察木多以西至拉里,一千五百余里,山势尤觉陡险,如瓦合、丹达、拉里有名大山,雪未融化,其余诸山,亦皆崎岖,行走不易”,“过瓦合时,上下一百六十里,积雪更深,路径险仄”,(45)因此来往行人不易。在自然环境恶劣的地方容易产生宗教信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因为人在严酷自然条件下感到无能为力时,往往会渴望超自然力量的庇护,在这种情况下各种神灵应运而生:漂洋者有妈祖、南海神,(46)渡洛水者有洛神,越丹达山者有丹达神,越瓦合达山者有瓦合山神,也就不足为奇了。在宗教氛围浓厚的藏区,神山、圣湖之类有灵异之地甚多,大雪覆盖,终年不化的高山大多是神山,相传神山均灵验异常。而且,在藏族民间源自原始宗教的众多神衹中,山神被赋予了特别崇高的地位。(47)
    光绪二十九年九月二十二日(11月10日)有泰、余钊等人在打箭炉,就听当地明正土司甲木参兄弟“谈及四围之山,各有山神;南山为女神”。(48)1935年一份关于西康地区宗教的报告说,西康除藏传佛教、外来之天主教与基督教之外,还有“内地之神教”,包括了“高山大王”崇拜,并解释说“高山大王即山神之别名”,(49)惜未详细说明。1997年、2002年,笔者在西藏昌都地区考察时,亦在当地朋友指引下见识了多座白雪皑皑的神山。瓦合山,当地藏语音读为“依珠拉”,就是昌都地区的神山之一;当地的文献,对此神山“灵异”、“感应”也有记载。(50)当地藏族群众至今时常转山,以表达对山神的敬意。
    第二,根据古代礼制,如《礼记·祭法》记载:“夫圣王之制祭祀也,法施于民,则治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甾,则治之;能捍大患,则祀之。”以及《汉书·郊祀志下》记载:“功施于民,则祀之。”可将云南“总镇某公”予以祭祀。因此清朝皇帝为了鼓励军队忠于朝廷、鼓舞入藏清兵士气,同意封为山神,入列祀典,这一点,前引查骞《边藏风土记》已经明确指出(“勤没王事,庙食蛮荒,有功于国宜祀”),甚至法国神父古伯察也察觉出:“清朝皇帝习惯于这样神化那些其一生以某种千秋功德而名垂青史的文武官吏,大家对他们的崇拜形成了官吏们的一种官方宗教信仰”。(51)
    有学者在研究民间宗教时指出,在帝制时代的中国,“民间供奉诸神都是在民间普遍设祠祭祀,形成礼俗,再由地方官上奏朝廷,予以制度化,否则便是淫神淫祠,必须禁毁”,因而,“诸神的神格完成与提升,是民众与官方的互动结果,儒家士人与行政官僚在其中扮演着微妙的角色,对于民间信仰的文化生态,在不同的时空中,形成不可忽视的作用”,(52)此言之于瓦合山神亦合。
    三、结语
    从上述可见,康熙五十九年入藏的云南“总镇某公”及其率领的云南官兵殉职于西藏昌都地区类乌齐的瓦合山,被清朝中央政府所利用,光绪八年,由“驻藏大臣石友留守色楞额,请于朝廷,敕封‘翊化将军’,列入祀典,祭享春秋”;因此光绪三十二年,入藏的官员余钊撰有《瓦合山神记》碑文,这一情形在西藏并非特例,类似的又有在西藏丹达山(瓦合山之西数百里处)为风雪困毙的“云南参军彭元辰”,被清廷封为“丹达山神”,立有多处“丹达庙”,余钊的山阴同乡王葆恒则撰立《丹达山神记》碑,由此,《丹达山神记》、《瓦合山神记》堪称西藏二大山神碑记。
    及至清代后期,随着清政府统治的颟顸腐朽,部分瓦合神庙逐渐易手于西藏地方政府。辛亥革命后,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渐趋不稳定,拉萨的驻藏大臣官署衙门及丹达庙(瓦合庙)等逐渐废弃。1934年10月4日,入藏致祭十三世达赖喇嘛的国民政府陆军部次长黄慕松在拉萨“视察前清驻藏大臣公署之旧址”时,目睹“其东侧原有之眼(三)光庙、萧曹庙、丹达庙、吕祖殿、财神庙、龙王庙及轿班住房,皆无从寻识。故宫禾黍之感,能不怆然”。(53)可见,当时拉萨瓦合庙已经废弃,类乌齐的瓦合山神庙则香火持续到20世纪30年代。
    从瓦合神崇拜的产生、发展及传播,可以看到:在晚清国家政权的提倡下,瓦合神“入祀典”,是清代“神道设教”策略的实施。此后,瓦合神崇拜逐渐向拉萨及康藏交通线传播。这样,原来一个民间信仰得以上升为国家信仰,并在佛教影响巨大的西藏地区生根并获得较快的发展。研究西藏瓦合山神崇拜的形成过程,既可以清楚地看到清代政府在一个民间信仰上升为国家信仰过程中起的主导作用,又可以理解在藏传佛教占绝对优势的西藏地区对于佛教以外的其他信仰也不是一味排斥的。另外,晚清中央政府所起主导作用的一系列举动,是当时中央王朝在西藏地方有效行使主权的表现,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瓦合山神记》碑及其拓本正是这一主权的历史见证。
    注释:
    ①参见(清)有泰:《有泰驻藏日记》卷11,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2年,第37页(此为吴丰培抄本页码,影印本页码为第237页,下同)。
    ②如[法]古伯察著、耿升译:《鞑靼西藏旅行记》,中国藏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630—631页。
    ③查骞著、林超校点:《边藏风土记》卷2《丹达、瓦合山神》,中国藏学出版社,出版年月不详,第二册,第59页。
    ④任乃强:《西藏自治与康藏划界》,《边政公论》第5卷第2期,1946年2月。
    ⑤《有泰驻藏日记》卷14,第2页(影印本第297页)。
    ⑥[法]古纯仁著、李哲生译:《川滇之藏边》,《康藏研究》月刊第15期,1947年12月。
    ⑦(清)马少云、盛梅溪:《卫藏图识》卷下,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影印本,第92页。
    ⑧(清)无名氏:《西藏志·山川》(不分卷数),吴丰培整理本,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1页。
    ⑨转引自黄沛翘:《西藏图考》卷8《西藏艺文考》下,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62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