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中华民族 >

皮影戏:从萧条零落到朝气蓬勃(图)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羊城晚报 佚名 参加讨论

    
    陆丰皮影戏《猪八戒背媳妇》(郑迅/摄)
    陆丰皮影戏剧团是整个地方戏田野调查过程中令记者最为“耳目一新”的。崭新的大楼、井井有条的管理、年轻时尚的工作人员,仿佛与“珍稀剧种”、“传统民俗”之类的标签挂不上钩。 
    谁曾想到,这里曾经屋漏如注,黯无生机,艺人各奔东西。
    如今,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日益受到重视,以及陆丰经济发展、旅游资源开发、人们生活优越后怀旧情结越来越浓厚等因素的刺激,皮影戏等来了发展的春天。这也依稀是珍稀剧种传承保护的春天。
    皮影戏的华丽转身,给珍稀剧种带来了希望,也带来了一场得失并存的实验。皮影戏与现代动漫的结合,是自我扩大还是自我消融?皮影戏表演不再现场演唱,改为使用录音,是方便了表演,还是丢失了传统?其他珍稀剧种在改良发展的过程中,能从皮影戏中得到什么启示?这些步步踌躇的苏醒,只是戏剧春天的嫩叶。
    壹、皮影与动漫结合,传统走向现代 
    陪同羊城晚报记者作地方戏田野调查的詹双晖博士一进入陆丰皮影戏剧团的新大楼,就激动地说:“一定要请康保成老师来看看,老师会多么高兴!”
    2004年,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以“中国皮影戏的历史与现状”为课题,广泛进行文献搜集和田野调查,对中国皮影戏的历史与现状进行了全方位研究。课题历经三年半,是中国影戏研究史上前所未有的最大规模的田野调查。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时任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的康保成是课题的总负责人。
    当时康保成看到的陆丰皮影戏,是怎样的状况呢?
    “自上世纪80年代末市场经济兴起以来,以往靠国家财政拨款的专业皮影剧团受到很大冲击。目前虽还保留着一个空的建制,但已有十多年没有正常演出,基本上是名存实亡。……演职员们说:‘我们现在拿的工资是1997年基本工资的50%。’这根本无法保证演职员养家糊口,更谈不上排练和演出。……多数演职员另找门路谋生,有的下海,有的到深圳、惠州等地打工。”
    “我们曾经和戏班共进晚餐,4人交伙食费50元,因为受到优待,菜里明显多放了肉。”
    “剧团现有的灯光设备已经20多年没有更换。……里面的线千接万接,乱七八糟。‘这次为你们(省专家调研团)演出,费了好大劲才调理到勉强可用。’”
    “‘你们来大家集中起来,你们走大家也要出外谋生了。’谈到这里,大家神情黯然。果然,第二天上午,当我们再度前往皮影剧团时,看到演职员正在拆台,影窗(屏幕)上方那条‘欢迎省专家光临指导’的横幅被徐徐降下。”(以上引文均摘自《中国皮影戏的渊源与地域文化研究》,康保成等著)
    康保成在《潮州影系的个案研究——关于陆丰皮影的田野考察》一文的结尾写道:“欣闻广东省即将启动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我们期待着中国古老剧种起死回生。”
    陆丰皮影戏果然起死回生了。2008年,以“中国皮影戏”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成功入选。2010年,陆丰皮影戏剧团成立了皮影动漫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把传统技艺与现代娱乐结合,从事皮影及动漫领域的平面出版、皮影工艺品制作、多元文化产业投资。不久前在第十二届广东省艺术节上演的陆丰皮影戏,是新戏《阿星游历记》,素材灵感来自动漫卡通故事,影身造型和音乐设计都加入了不少现代元素。
    皮影剧团团长江海滨带羊城晚报记者参观了剧团大楼。创作室里有年轻时尚的画师正在设计新剧人物。有两位毕业于动漫专业的女孩,看见记者拍照,大大方方地笑着。笑容里有一种对工作的满意,对未来的淡定。大楼的一楼正在建一个小型剧场,施工现场热火朝天。剧场建成后,这里将成为陆丰旅游景点,游客可以在剧场内观看皮影戏及白字戏的折子戏,还可以选购皮影工艺品留念。
    参观完毕,江海滨拿来一些介绍皮影戏现状的书籍及剧团资料,请羊城晚报记者带回广州,转交康保成老师。
    贰、说真话,才能解决问题
    康保成收到来自陆丰的礼物,倍感欣慰地说:“他们终于走过来了。过去的艰难,真是难以想象。当年我们去海陆丰地区调研濒危剧种,主管部门还不愿意承认濒危的现状。但作为学者我们必须讲真话。讲真话,问题才能得到重视、得到解决。”
    值得庆幸的是,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日益受到重视,讲真话的文化官员也越来越多。
    在日前由广东省文化厅和羊城晚报社合办的“广东省珍稀剧种学术研讨会”上,广东省文化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处长张梅真诚地呼吁:“各地剧团的负责人和文化主管部门,一定要对我们说真话,让我们了解真实情况,不要只讲成绩,不要回避困难,把困难讲出来,我们才能帮得上忙。”
    广东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许永波则在研讨会上带来了更大的好消息。比如,广东将出台百台地方戏发展扶持计划,要以政府采购形式支持珍稀剧种演出,鼓励珍稀剧种进校园培养年轻观众,戏曲专业院校可开设珍稀剧种人才培训班。许永波还说,羊城晚报对地方戏的系列报道带了个好头,今后各地也要大力宣传地方戏剧,包装戏曲明星,让演员有荣誉感。
    这无疑是广东地方戏剧的春风。
    叁、借光显影,浮生若戏
    广东扶持珍稀剧种演出,已经开始实施。连续几年的广东省艺术节,都有西秦戏、白字戏、正字戏的演出剧目。去年的第十二届广东省艺术节,文化公园中心台也上演了陆丰皮影戏。很多市民带小孩来看戏。小孩问父母:“这就是你小时候看的动画片吗?”事实上,这种“会唱戏的动画片”,年纪可比他们的爸爸、爷爷古老得多,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了。
    中国皮影艺术始于西汉,盛于唐代。南宋末年,皮影戏随闽南移民传入海陆丰地区,与潮汕剪纸、影灯等民间艺术结合,成为陆丰皮影戏。
    潮州影盛行于明清时期。清代澄海人李勋《说诀》记录:“潮人最尚影戏,其制以牛皮刻作人形,加以藻绘,作戏者于窗内热火一盏,以著运之,乃能旋转如意,舞蹈应节,较之傀儡更觉幽雅可观。”
    幽雅、有趣,所费无几,表演自由,是皮影戏在民间流行的重要原因。《碣石卫志》记载:“穷乡僻壤,地瘠民贫,每厢神诞,多聘木头戏、皮影戏,盖其戏金每夜仅三二两白银,殷富人家喜庆寿诞,亦乐雇入庭院,以待亲朋宾客而添热闹者。”战乱期间,大部分民间戏剧偃旗息鼓,而皮影戏因表演条件限制少,仍零星落索地广泛存在于乡间,在万象萧条中保留了一点人间的气味。
    清嘉庆三年(1798年)《韩江·歌一百诗》云:“马锣喧击杂胡琴,楚调秦腔间土音。昨夜随郎看影戏,月中遗落凤头簪。”《潮居杂诗》也有关于皮影戏的描写:“怡情不觉五更寒,莫听钟鸣必尽欢。太息浮生原若戏,那堪戏在影中观。”
    全国很多地方都有皮影戏,如陕西华县皮影、华阴老腔皮影、甘肃环县皮影、河北唐山皮影、浙江海宁皮影等。广东陆丰皮影精美、华丽,融合了潮汕彩色剪纸的高超技巧,画师有水墨画功底。在暖黄的灯光下,影画如年画,富有人情味。潮汕物物精致,一切粗犷不得。皮影戏入粤后,绘画雕刻更为精细,唱腔也更为丰富。借光显影,含蓄雅致,真有浮生若戏之感。
    肆、传统皮影艺人的绝活,如今已渐渐失传
    陆丰皮影戏以兽皮雕镂成影人,是一种集绘画、雕刻、音乐、舞台技艺于一身的艺术。影人、影景以牛皮制作。影人高约六寸,五官分明,肤色透明,轮廓生动,色彩、线条匀称,关节、手脚、眼睛、口皆可活动。在灯影下,影人呈半透明,连水袖的质感都看得出来。影人表演细腻,唱腔以正字戏、白字戏曲牌为主,也唱海陆丰渔歌小调等,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陆丰皮影戏与海陆丰地区的地方戏互相影响。皮影戏中的人物会唱白字腔,白字戏中也有“皮影步”。皮影步是白字戏丑行演员的基本功。
    传统皮影戏演员表演时盘腿而坐,支起影窗,双手操作皮影,一两个人操作全场戏,边舞边唱。也有一人独演的,称为独角影。艺人多才多艺,会唱会吹会拉琴会打鼓。老艺人坐着演,双脚也不闲着,可以踢打乐器,有些技艺高超的艺人甚至用脚也能操纵影人。一个人唱几个角色,几种行当,如菩萨一样化身千万。
    一个老艺人背起箱子,行走乡间,就能进行一场又一场孤独的表演。夜幕降临,借着灯影唱古今,该是怎样寂寥,怎样动人。“跃马横戈巾帼将,深山古刹伴青灯。自伤身世夜难寝,独上后山对月明。……光华凝聚梨花开,梨花神刀谁能猜?可怜奇宝用无处,寂寞终年倚山崖。”(《樊梨花》)
    现代皮影戏节目多是多人合作的,要做到交叉飞舞,忙而不乱,又是另一种功夫。
    陆丰皮影戏是我国三大影系之潮州影系仅存的一支,表演最有戏剧味,行当丰富。可惜的是,如今皮影戏表演已不再由演员现场演唱,也没有乐队配乐,全部改用录音了。这样外出表演、巡演示范都方便多了。但传统皮影戏自身的艺术魅力也大打折扣。戏剧的魅力之一,正在于每场演出的不可复制性。
    陆丰市皮影戏剧团副团长蔡锦镇来自皮影世家。他的爷爷蔡强、父亲蔡娘仔都是著名皮影艺人。蔡娘仔能唱生、旦、净、丑多种行当,一边操作影偶,一边张口唱念。他说:“唱皮影,公婆生旦都要懂!”蔡娘仔能惟妙惟肖地模仿女性的歌手,因此得名。他八十多岁时,仍能灵活地进行表演,唱念戏词时中气十足,清脆响亮。
    这样的绝活,如今的皮影艺人难以掌握。或许,有了动漫技术的支持,他们的演出,从此可以不这么累了?
    大家谈
    让珍稀剧种保护扶持成为新常态
    广东珍稀剧种历史悠久、特色浓郁、剧目丰富、名伶辈出,承载着岭南一方水土的文化记忆,是表现和传承岭南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岭南文化的“活态”表现形式,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全省对于保护和传承珍稀剧种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较大成效。如海丰西秦戏、白字戏,陆丰正字戏,雷州雷剧,五华采茶戏等,被列为国家级、省级非遗保护项目之后,创排了《留取丹心照汗青》、《刘文龙》、《龙宫奇缘》等一批新的剧目。演出场次和演出收入增加,剧团焕发出新的活力。
    广东珍稀剧种保护虽然成效不错,但从总体的生存状态和发展趋势来看,还是很令人担忧。不少剧种都面临人才青黄不接、行当不全、演出剧目减少、设施老化、演出质量偏低、市场萎缩等窘境。珍稀剧种的保护传承关乎地方特色文化建设,关乎岭南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在文化消费多元化、城市化进程加快等多种因素的冲击下,加大珍稀剧种的保护传承迫在眉睫。
    为推动广东地方戏曲繁荣发展,今年省里将出台百台地方戏发展扶持计划,由省级财政连续三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包括珍稀剧种在内的地方戏曲发展。随着百台地方戏发展扶持计划的组织实施,加大珍稀剧种保护扶持将成为新常态。保护传承珍稀剧种,是一个系统工程,建议抓好以下五项措施:
    一是加大支持演出的力度。不同剧种的演出情况差别较大,有的演出任务过重,有的市场严重萎缩。雷剧、西秦戏、白字戏等剧种,有的剧团每年演出超过180场,而大多数的珍稀剧种每年演出只有50到100场,少数剧种只有十几二十场。多数演出都是为神诞庙会等民俗活动服务,这是珍稀剧种生存的一种重要方式。演出是珍稀剧种的生命线,但为了生存而没有时间排练,对珍稀剧种也是伤害。加大演出的支持力度,可以提升剧团收入,减轻生存压力。可以通过政府采购,支持珍稀剧种演出进农村、进社区、进校园、进城市,开展文化惠民服务。要根据珍稀剧种地域性强的特点,支持更多的剧目在当地或周边地区演出。推动珍稀剧种进校园,尤其是在中小学演出,培养年轻人对戏曲文化的兴趣爱好和文化消费习惯,可扭转观众老龄化、戏曲院校生源不足的状况。针对大量农民向城市流动、农村演出市场日益萎缩的情况,支持珍稀剧种到城市和发达地区展演,将扩大影响力。
    二是鼓励创作生产更多优秀剧目。近年来广东珍稀剧种创排了一批剧目,但大多数院团还是缺乏创作能力和创作经费,演出剧目比较粗糙。没有艺术竞争力,珍稀剧种就不可能有吸引力,不可能长期传承下去。加大珍稀剧种创作扶持,尤其是要向仅存一两个团或欠发达地区的剧种倾斜。没有剧目和剧团,剧种也就消亡了。扶持创作,包括重排和改编优秀传统戏、新编历史剧、移植排演现代戏。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创作更多符合当地群众审美观念、喜闻乐见的好作品。剧目创作要发挥寓教于乐的特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中华传统美德。
    三是抓紧抢救优秀传统剧目和传统技艺。珍稀剧种成为非遗项目,有了一定的保障,但并不等于进了保险箱,不等于解决了传统剧目流失、传统技艺失传的问题。省里已着手进行珍稀剧种抢救工作,各地也要抓紧调查本地珍稀剧种的分布和发展现状,整理传统剧目乐谱,进行录音录像,抢救可能“人老艺绝、团散剧亡”的剧种。要借助高校平台,壮大抢救珍稀剧种的力量。
    四是加强宣传推介。保护传承不仅是院团和政府部门的责任,更要依靠社会和民间力量,后者恰恰是珍稀剧种的生命力所在。《羊城晚报》为促进地方戏曲传承发展,近期开设专题,集中宣传广东地方戏曲的发展情况,开了个好头。各地也要协调组织新闻媒体开设专栏专题,宣传珍稀剧种的名家名作,打造本地戏曲明星,提高演职人员的荣誉感和成就感。院团也要适应新媒体迅猛发展的形势,通过网站、微信等新媒体增强与网民的交流,扩大自身影响。有条件的地方,可组织群众性演唱比赛,培育群众基础。
    五是加大人才培养。目前,珍稀剧种演职人员整体素质偏低、年龄偏大、人才断层。可依托省内戏曲院校,开设在职人员提高班,或定期开展编剧、导演、演员、舞美等短期业务培训班。目前,全省文艺界正在开展“深入生活、扎根基层”主题实践活动。基层剧团要抓住这一契机,邀请专家、有经验的老艺人下基层,为院团演员授艺解惑。
    珍稀剧种保护传承已逐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广东珍稀剧种一定会得到更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羊城晚报记者 钟哲平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