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淅川寻踪蛤蟆嗡(1)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人民日报海外版 佚名 参加讨论
公元262年,“嵇中散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世说新语·雅量》)新中国成立后,古琴演奏家管平湖根据《神奇秘谱》进行钩稽,使广陵散重回人间。 
    一种曲艺形式的消亡,有多种原因,最直接的就是会唱的艺人都不在了。与广陵散的命运相类,曾流行于晋、冀、鲁、豫的民间说唱蛤蟆嗡也经历了一个失而复得的过程。 
    唯一一把蛤蟆嗡 
    今年77岁的张声,曾任河南省淅川县文化馆馆长。虽有心脏病,但老人气色不错,一提蛤蟆嗡,张嘴就唱:“说呀啊当家哎哎咳呀哎咦,道哎当家哎哎咳呀哎咦。提起呀了当家哎咳呀哎咦,乱呐如哎麻呀哎咳嗯哎咦……”(《怕老婆顶灯》) 
    听他唱了半天,只觉得很轻快很好玩,可虚词衬字太多,不知道唱的是什么内容。张声说他也不知道。不只这段不知道,如今保存下来的蛤蟆嗡都只是片段,都只是曲调,旧时内容一概付阙。 
    “蛤蟆嗡是淅川、西峡(淅川邻县)的独特曲种,是过去民歌演变而来的。我小时候听我父亲唱过,还能看到演出,印象最深的就是拉高的尾音‘咦儿’。”张声说,“解放以后就慢慢消亡了。” 
    为什么叫蛤蟆嗡这么奇怪的名字呢?据张声讲,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唱的时候有“咯哇咯哇”类似蛤蟆叫的过门。其次,蛤蟆嗡除了是一种曲艺,还是一种乐器。琴竿二尺余,比二胡短。琴头有蛤蟆状的木雕装饰,两根老弦从口中吐出。无千斤,琴筒较粗,蒙以蛙皮,发声嗡嗡作响,酷似蛙鸣。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