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原生态的歌曲艺术,产生于普兰店,流传于大连,影响东北乃至全国;它经代代传唱,已形成风格鲜明的艺术门类;它的一些曲目,已入选“中国唱片百年经典”,荣获国际优秀民歌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入亚太地区音乐教材,它就是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大连新金民歌。 作为普兰店市的前身——新金县,虽然1945年才设县,但是新金民歌的历史可追溯千年。据介绍,唐王李世民二次东征之时,因为渡河死伤太多,哀恸致病。军中让士兵敲羊皮单鼓围着火堆边跳边唱,避祸祈福。这个方法后来传入民间,百姓就用来庆丰收、贺喜事,这样逐渐形成了成套的单鼓音乐。有些则演化为歌谣、俚曲。解放后,普兰店曾对民间艺人进行普查,发现当时每个乡镇都有一至两支打太平鼓“烧香”的专门班子。这些艺人大都是多面手,会打、会跳又会唱,并掌握和创作了很多的民歌小调。 据记载,新金民歌的产生主要来自四个方面:一是来自于民间小调。二是来自于单鼓音乐。辽南是汉、满杂居地区,深受满族萨满歌舞即打单鼓跳神的影响。三是来自于皮影音乐。清嘉庆年间,河北滦州影调戏传入辽南,据1980年统计,北三县在文化部门登记造册的皮影班子达16个。皮影音乐也为新金民歌注入了活力。其四,还有一些新金民歌,是来自于当地传统的民间鼓乐、人们喜闻乐见的“二人转”演唱等。 新金民歌和地域、民族构成、历史文化、民风民俗、方言用语等因素密不可分。早在两汉时期,普兰店这块土地就有了沓氏县行政设置,此后一直属于多民族多文化的融合地。因此新金民歌既有东北民歌的火爆、热烈、高亢、刚直特点,又具有山东民歌质朴、醇厚、诙谐风趣等特点;特别是后来受到辽南影调戏的影响,还具有细致、曲折、婉转的韵味。 79岁的民间艺人王明治的艺术生涯也许更能说明这一点。王老家住元台镇王店村,是现有资料记载的传承较早的新金民歌传人。在普兰店地区,像王明治这样活跃在上个世纪中期的演唱多面手,大多有三代以上家族式或非家族式的传承。王明治师从打太平鼓“烧香”的堂叔王玉德,又师从唱东北大鼓的田家村民间艺人赵传娣,赵传娣的演唱技艺是跟他父亲学的,而其父又是跟复州一位孤寡老艺人学的,距今约有一百六七十年。王明治的现任琴师王芳玉也擅长民歌,他爷爷王玉成是唱梅花大鼓的,师从其岳父——花儿山张店的张吉长,张家传下来的大鼓、鼓板、三弦已有200多年历史,至今仍能铮铮作响、扣人心弦。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大连地区搜集和整理新金民歌出现了高峰期。大连市穆传永、郑建春、王石路、徐中一、秦咏诚等音乐家先后到新金县及周边地区采风,收集、整理了大量的民歌小调、劳动号子、单鼓曲牌和皮影唱腔;新金县文化馆也在皮口举办学校,边培训边挖掘新金民歌。这些活动,使得新金民歌开始了系统的收集、整理和流传,产生了《梅花开得好》、《摇篮曲》、《江河水》、《猜花》、《俺是公社饲养员》等一批有代表性的新金民歌,并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 上世纪80年代初期,旅顺成立了民歌选编小组,大规模地对传统文化尤其是新金民歌进行了挖掘和保护,征集和采录到的民歌有1000多首。同时,新金县文化馆也组织人力挖掘新金民歌,除抢救保留的传统曲目之外,还改编、创作、演唱了十余首新民歌。 进入新世纪以来,“新民歌”日益受到青睐。作为东北民歌代表性曲目的《摇篮曲》,相继被着名歌手彭丽媛、于文华、杨钰莹等以不同方式、不同特点翻唱,特别是电视剧《闯关东》其片尾曲《家园》里插入的那段东北民歌,则是新金民歌的又一代表作《摇篮曲》。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