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愿意把一生献给它” 1998年,曹廷虎调到了濉溪县韩村文化站,在政府的支持下,他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钻研淮北大鼓。他经常把演出场地搬到各村,向村民们演出。同时,他还创作许多结合现实的新段子,很受当地人欢迎。“唱完一段,经常还要补一段。”曹廷虎说,“尤其是40岁左右的人,特别喜欢。” 他似乎又回到了那个一路行、一路歌的年代。为了拓展大鼓的艺术表现力,他首先在内容上进行了大量的创新。 纪念淮海战役的《活捉黄维》,为了写好这个唱本,他从图书馆借来《淮海战役》。闭门不出,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创作;1999年,费税改革,他深入基层搜集素材,创作了《农村税费改革就是好》;还有计划生育、农村医保…… 曹廷虎创作的大鼓,成了政府支持的送戏下乡的重头戏。不仅仅出新,还要推陈:为了整理淮北大鼓,这几年,曹廷虎有时间就往乡下钻,通过询问一些老艺人、经常听大鼓的老观众,他已经整理出十几个老段子,《秦琼卖马》、《陈元打擂》……这些经典的老段子,得以重新走上舞台。 不仅仅在内容上曹廷虎迸发出惊人的创作力,在形式上,他也开始注意创新。2004年,淮北市春晚,他与其他几位艺人推陈出新,创作了《乡韵乡情唱相城》,将传统的坠子书、琴书、淮北大鼓结合在一起,10分钟的演出,得到了观众最热烈的掌声。 “其实,任何艺术都是相通的,我一直在想,如何在形式上有更多的创新,如果人够多的话,我们完全可以做群口大鼓,就像相声一样,过去都是单口、双口相声,但是马季先生则推出了大受欢迎的《说五官》等群口相声,只要能创新,大鼓就有出路。”曹廷虎说。 2006年,淮北大鼓进入安徽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又被上报申请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媒体的宣传、政府的推动,打响了淮北大鼓和曹廷虎的知名度。见到记者时,曹廷虎兴奋地告诉记者:“第一个徒弟已经收到了,14岁的小丫头,嗓子不错,是块料,关键是她愿意学,家里也支持!” 下一步,曹廷虎准备扩大招生的范围。“不仅仅是年轻人,过去唱大鼓的,如果现在愿意捡起来,我免费教;原来喜欢大鼓的,一直没机会学,现在想学的,我也免费教。”在曹廷虎看来,让这门古老艺术重新焕发光彩的最好方法,就是培养人才。“我愿意将一生都献给淮北大鼓。”曹廷虎告诉记者。 “哧咚咚,哧咚咚……够不够三百六,敲多了是饶头,今天俺要说的是……”12月12日,在淮北濉溪老街,支起鼓架的曹廷虎,鼓槌刚一落下,记者就好像看到了另外一个曹廷虎,一扫采访时的不善言辞,眼前的曹廷虎,他的天地里似乎只剩下了淮北大鼓。 虽然是寒冬,不一会,他的身边便聚起了听众,略带沙哑却格外高亢的嗓音伴随着鼓声越飘越远。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