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中华民族 >

传承人戴永庆:让滇式风筝重新飞起来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新华网 佚名 参加讨论

    2001年的潍坊风筝节上,滇式风筝脱颖而出,勇夺团体二等奖,被誉为中国风筝界又一重大收获。2009年的美国华盛顿风筝大赛上,一只独具云南特色的风筝在华盛顿上空飞行8小时,斩获冠军殊荣,最终被世界第一大风筝博物馆——西雅图风筝博物馆收藏,滇式风筝从此走向世界。虽然屡获殊荣,但目前滇式风筝依然面临着“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尴尬。作为滇式风筝传承人,65岁的昆明民间传统艺人戴永庆依然坚持用双手扎出一个个造型别致的风筝,他期望滇式风筝能够重新飞起来。
    扎制的不只是风筝
    “滇式风筝是由传统的中原风筝改造而来。外地风筝到了云南就无法‘适应’,尤其是风向,所以风筝艺人们根据云南独特的气候条件对风筝进行了改造,最终设计出滇式风筝。”在戴永庆的家中,堆满各式风筝,这个“风筝痴”将滇式风筝的故事娓娓道来。
    戴永庆出生在风筝世家,他从10岁就开始学习扎风筝。他说,扎风筝只是家族传承下来的家艺,并非为了赚钱。在他的手里,小小的竹篾被赋予了神奇的魔力,经过“扎、糊、绘、放”四道工序,一只只造型精致、活灵活现的风筝就能够“展翅高飞”。
    谈及滇式风筝,戴永庆总是滔滔不绝,“泄、找、躲、让”四个字是他对滇式风筝特点的总结。戴永庆所做的风筝样式繁多,充分利用了流体力学、等比数列等物理和数学知识对风筝进行了精确设计,风筝大多中间留口,翅膀大小根据黄金比例作相应调整,这样的设计更利于气流分散,在飞行过程中找准风向,通过躲风、让风,防止风筝因风力过大坠落。“我们在做风筝时有句老话,‘软翅不软,硬翅不硬’,这是滇式风筝的制作原理口诀。”
    戴永庆在坚持传统的同时,也在不断创新。目前,他的作品已形成了天横档龙形风筝、倒三角系列、长串系列、无风槽风筝和仿生系列五类,最小的只有8厘米,而最长的风筝《蟠桃会》长达1400米,制作过程花费了他近一年的时间。迄今为止,戴永庆最满意的作品是一只名为《龙》的风筝。在外人看来,戴永庆扎制的不只是风筝,而是一种传统民间文化。
    传承的不只是技艺
    “现在,滇式风筝市场凋敝,风筝传承面临严峻形势……”对于滇式风筝等传统民间艺术现状,戴永庆表示担忧。他带着徒弟几乎拿遍了世界上所有风筝奖项,但在国内,滇式风筝几乎没有市场,他花费6小时扎的纯手工滇式风筝连50元钱都卖不出去,这种“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现状让人觉得尴尬。如今,很多和戴永庆一起扎风筝的艺人都已转行,只有他仍然坚持着。
    在戴永庆眼里,真正的手艺人必须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作品必须体现“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的要求。他教授徒弟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就是每个人发一本字帖,做好风筝的同时,必须写得一手好字。“风筝的技术含量不高,动手能力强的人一周便可以学会,但坚持下来的学生不多,能形成自己风格的更少。”他表示,只有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才能够成为一个风筝艺人,这才是真正的继承。
    戴永庆曾经也试图改变现状,寄希望通过寻求投资商,组织批量生产风筝,将滇式风筝开发作为具有云南特色的旅游产品,把滇式风筝推广出去,却始终因资金欠缺和工人培训等问题而“搁浅”,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传承民间传统工艺的信心和决心。如今,他仍在不断探究滇式风筝生产和传承问题,并独辟蹊径地发明了“靠模”等工具,将滇式风筝的手工制作效率提高了2个小时,此外,还总结出了一套完整的数字教学法,为滇式风筝技艺传承提供了“完美教材”。
    “如果年轻人能多学习这些传统民间技艺,政府重视起来,那么滇式风筝就能发展下去。”戴永庆表示,他将继续研究创新,把滇式风筝传承下去,让滇式风筝重新飞起来。
    (贾献培 韩飞燕)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