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中华民族 >

83岁道情创始人贴条防乐器坏:此筒如妻别人不能抱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楚天都市报 佚名 参加讨论

    
    图为:台下笑声如潮
    图为:台上老当益壮
    已83岁高龄的周维,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北道情创始人,年轻时靠唱道情讨生活,坚守舞台60余载。在如今湖北道情后继无人的困境下,他仍坚持每周演出。记者近日在位于武昌丁字桥人民公社的天乐社里,听老先生唱道情、谈道情,他感慨:“湖北地方曲艺,再不传承就晚了!”
    老翁过八旬
    “既然要演出,就要跟着时代走”
    “23岁的小青年,手上掉了100元,弯腰下去将钱捡,屁股后头掉了一包烟……”一手拍着渔鼓筒子,一手打着“简”,嘴里念念有词。在天乐社演出现场,身着唐装的周维演出了一段原滋原味的湖北道情《捡香烟》,逗乐了观众。不少年轻听众感慨,第一次听道情这一地方曲种,很新鲜;也有人说,从没见过如此有趣的演唱器具;更多人则对面前这个唱曲老人,表示出浓厚的兴趣。
    周维是湖北四大地方曲种之一湖北道情的创始人、民间艺术家。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周维曾是老民众乐园里的“红角儿”。退休后周老曾在湖北省艺术职业学院当过几年老师,2008年起开始受邀在天乐社演出,迄今为止已坚持了4年。
    半年前,周老患上眼疾,眼睛逐渐看不太清楚了,但他仍难舍舞台坚持演出,甚至坚持创作,“既然要演出,就要跟着时代走”。无法写字,他就用笔在纸上大概记下要点,在心中默记默念,“有了底稿,以后整理也容易些。”
    演奏有神器
    “此筒如我妻,别人不能抱”
    周老向记者展示了自己的演奏“神器”——渔鼓筒子。“我83岁,这个渔鼓筒子94岁,是个‘老古董’了。”
    周老回忆起与渔鼓筒子的一段渊源,那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在民众乐园演出,有个老艺人从沔阳来汉看望他,周维好吃好喝地招呼老艺人,看他用了30年的渔鼓筒子音色特别好,提出用自己的来交换的请求,老艺人说“你既然识货,我就让给你”,爽快答应了。
    这个渔鼓筒子见证了道情的辉煌过往,可谓意义非凡。周维说,因为渔鼓筒子是用竹子制成,容易炸裂,保存起来不易。当年,他为防亲朋好友把玩时弄坏,还曾想出一个妙招,在渔鼓筒子上贴上字条“此筒如我妻,别人不能抱”。
    心中怀期待
    “湖北民间曲种再不传承就晚了”
    如今,让周老感到伤心的,不仅是道情听众少了,还有曲种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
    周老说,并非自己不想收徒。上世纪60年代,他曾收过几个学生,但如今都不在了。而年轻一辈中愿意学习、传承的人也甚少。“近年来,有一些年轻人跟我学习过创作、演唱,但有的后来转行唱了湖北大鼓,还有的转行说了相声。去年,有个湖北艺术职业学院的孩子也跟着学习过,今年也没时间来了……这也不怪他们,湖北道情如今知道的人甚少,观众群小了,学习的人自然也少了……”
    谈起未来,周老还是希望有更多人来学习和了解湖北道情。“希望我的眼睛也能尽快好起来,我还要带学生,还要创作,还要表演,将我坚守了一辈子的艺术传承下去。”
    相关链接
    湖北道情:与湖北大鼓、湖北渔鼓和湖北小曲并称为湖北四大曲种。据《中国音乐词典》载,沔阳道情相传清代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传入沔阳后衍变发展而成,1911年前后,渔鼓曾与皮影戏合流,常为皮影戏伴唱。1931年后,沔阳渔鼓流传到武汉、宜昌、沙市、黄石、鄂城等地,其影响逐步扩大。 记者郑晶晶 通讯员徐永刚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