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中华民族 >

五色不只“青赤黄白黑” 间色:卑微者的绽放 (2)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中国国家地理网 佚名 参加讨论
比附五色,尊卑相争
    周代的衣冠制度刺激了间色的诞生,无疑是出于礼的需要。但周朝至汉代,最至高无上的色彩还是青、赤、黄、白、黑五种正色,它们是审美的最高规范,从骨子里面,中华五色系统还是排斥、贬低复杂色相的。这一点《诗经》里的一首“悼亡诗”——《绿衣》也可以证明。
    对亡妻饱含深情的主人公,睹物思人,感伤无限,一袭绿衣摆在他的面前:鲜绿为表,黄色作里,上为绿衣,下配黄裳裙。在今天看来,妻子的这套衣服相当漂亮,但宋代儒学家朱熹指出了一个问题,黄是中央之土,是纯正、端正之色,也即正色。绿却是从黄、青搭配生出的“不正之色”,也即间色。间色在外,正色在里,间色在上,正色在下,在尊“礼”守“序”的古人看来,这无异于以下犯上,这和周代的服饰制度、穿衣习惯都不符。
    为什么《诗经》里会有这样一首诗?
    中国社科院的哲学教授刘绪义认为,这首诗可以这样翻译:绿衣绿衣,黄色怎么成了衬里?我心悲伤啊,何时才能停歇?绿衣绿衣,黄色怎么成了裤子?我心悲伤啊,何时才能忘记?原来,这是诗人在春秋礼崩乐坏的大背景下,警醒世人重整纲纪之作。颜色作为如此重要的象征,这无疑符合中国人的文化习惯。
    间色卑微,甚至被称为“奸”色、邪色、坏色,这出自汉人孔鲋所辑《孔业子》一书,为教育后世的孔子家语。它的道理是:杂乱就会造成人的昏乱与错误,人应该目不观不好的颜色,耳不听淫邪的声音。在古代汉语里,间训为“隙”或“厕”,难登大雅之堂。
    古代的人重视马政,将道路都称为马路。农人处置农田里收割后的秸秆,往往是一把火烧为灰烬,但怀孕的母马会因灰流产,所以古代都会对烧灰做出规定。中国人天性里有种务实的吉祥观,灰因此被看作是不吉利的,连同灰色也受到了牵连。
    到了明代,人们论定瓷器的好坏,还会加上如下标准:色如胭脂者为上,青若葱翠,若黑色者次之,杂色者不贵。
    这不禁让人为中国的历史捏了一把汗,它会不会因此单调得一塌糊涂?仔细在历史中寻觅,位卑的间色,并非毫无生存空间。
    公元前2世纪的长沙相利苍和他的夫人,深好绫罗绸缎,他和家人的墓葬——马王堆汉墓,把最奇幻美观的西汉丝绸留到了今天,看到它们,就仿佛艺术从心田涌出,美一下浸透了双目。
    一些图案密布的织锦吸引着我,我看到上面流动着细如蛛丝的线条,凝结着阔若花瓣的色块,弥漫着藤蔓一样的云气,奔跑着引颈疾行的瑞兽,它们全都不可避免地使用了间色。其中一件深黄绢地的信期绣夹袄,布满朱红、红棕、深绿、深蓝的图案。另一件黄色绢地的长寿绣片,又呈现出不同色调——浅棕红、橄榄绿、紫色和深绿。
    我请教过专门研究丝绸文化史的袁宣萍教授,汉代织锦强调仙界祥瑞,又是五色观确立与盛行的时代,汉魏时期的织锦为了迎合这种审美,也盛用五色。他们甚至将五色丝线一起作为经线加以编织,需要哪个颜色,就单独放在上方。不过,五色的内容被偷天换日,成为了蓝、红、黄、绿、白色。以蓝代黑,以绿代青,来比附五色。
    西安美术学院的彭德教授在《中华五色》一书中这样总结:古文献中的五色一词,未必特指青、赤、黄、白、黑这五种正色。比如花中五色是赤、黄、白、紫、红;染织五色,通常不包括丝、布之白,而指青、赤、黄、黑、紫,或青、赤、黄、紫、绿,或青、赤、红、紫、绿。
    女子也爱以五色为名——红拂、绛仙、丹霞、紫光、碧玉、青童、素女。看,其中的 红、紫、碧、绿都是间色。
    间色与杂色混称五色,既表明五正色不能概括各种颜色,又表明国人喜爱攀比、附会,将各种不同等级的颜色拼凑为五色。
    这类微妙的举动推而广之,暂时为间色打开了一条出路。
    (节选自《中华遗产》2012年第11期 撰文/纪学艳)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