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中华民族 >

五色不只“青赤黄白黑” 间色:卑微者的绽放 (1)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中国国家地理网 佚名 参加讨论

    
    戏衣缤纷。“霓裳”一词,应该就是这个模样。浙江遂昌大柯村婺剧团的演员们,穿着戏衣走下舞台,在家乡老屋前排成雁阵。嫣红、雪青、天蓝、葱绿,簇拥着高贵的黄,行头的样式脱胎自古代,颜色则除了黄色以外,都是不适合做正装的“间色”。摄影/刘智宁
    间色:卑微者的绽放
    在颜色上作文章,不只限于青、赤、黄、白、黑五色。
    两年前,上海世博会天津馆礼仪服装的设计让我印象深刻:玫红衣裙点缀着同色的水纹绣,浓酽而明媚,宛如水塘里最艳的一支荷花。这种用色很大胆,弃用了正红,结果反而成了设计的经典。
    灵感来自当年的流行色吗?主创设计师谢朝解释说,它完全脱胎于传统的色彩文化。
    原来,除了五色观以外,中国人的色彩观念里,还有另外一个重要概念——正色观。这是一门在众色里分尊卑,辨主从的学问。
    简单来说,喜庆的红不能随处使用。展馆内的礼仪服务人员,“服务”是其职业特质,展陈是主,而服务是从,礼服用正红便会喧宾夺主。与“正”相对的是“间”,间色指相互混合的颜色。在传统文化里,正色比间色尊贵,玫红是红色系统里的一种间色,有着红的属性,等级却又比红色低,揣摩它的象征意味,就显得既热烈,又谦逊。
    设计师的解释富有哲理,但五色以外,有多少间色?衣冠古国又如何调理好复杂的颜色关系,成了我心中五彩缤纷的新问号。
    “色”的大跃进
    19世纪的德国眼科专家马格努斯,分发给传教士、殖民官和商人一份包括十样颜色的色卡,让他们带给世界各地文化不发达的土著居民,反馈回的结果出奇一致,部落人几乎都懂得用语言来表达红色,对紫、棕等色彩却产生表达困难。
    更有趣的是,他还认为荷马时代的希腊人,可能只懂分辨黑白两色,是重度“色盲”。因为,大诗人荷马只有在区分光明和黑暗时才描绘“色彩”,而且从没有明确指向哪种颜色,这足以说明人类在慢慢进化中,才对色彩有所感知。
    中国的甲骨文部分证明了这个理论。甲骨文中的颜色字甚少,只有赤、黄、白和绿四种。对于身在“正色”中的赤、黄、白出现,都比较好解释:大自然的原色最醒目,最刺激人的视觉,也最先被记载下来,它们或者和祭祀之物有关,或者直接表达颜色。
    但“绿”这个字就发人深思了。如果按照现代色彩学的认知,绿是蓝(青)和黄混合而得的颜色,它是间色,古今一致。森林蓊郁、春色撩人,绿色理应被最早感知,这不奇怪,但分析这个字的结构,竟然和“丝”有关,很可能就是指一种由草木汁液染成的丝帛。再看另外一个甲骨文字——“染”,分为“水”、“又(取)”、“木”三个部分,因此被推断为取用草木汁液。这两个古字相互联系,一幅“先人洗染图”跃然眼前。
    事实上,不独是“绿”,先民时代的间色,在周朝时爆发性增长,几乎都和丝织相关,也和官吏有关。
    相传黄帝“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他派出治民的有风后、力牧、常先和大鸿,但是领土扩大、政务增多,官职就必须随之增加。大连大学人文学部研究专门史的李大鸣,对此进行了研究。他提出,周代开始,为了区分越来越多的官吏等级,就让他们穿上不同颜色的衣服。最初的颜色无疑只有几种,远远满足不了需求,染色技术必须发展,来完成赋予它的新使命。
    比甲骨文晚一些的周代金文里,赫然出现了“红”和“紫”两个字。“红”在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中被解释为赤白之帛,又有注解类似桃红和粉红,可以推断是用赤、白两种颜料相配得来;“紫”字也有丝的偏旁,《说文》将其解释为青赤之帛。在记载中,周王室有两个重要的职位——“掌染草”、“染人”,前者负责研制、供应各种合格的染料,后者则需要按照官制所需,不断染织出色彩合格的衣料。
    战国文字更绚丽了:缇,帛丹黄色,应该是艳丽的橘红色;缥,帛青白色,这是一种烟岚般雅致的淡青色。此外还有“缲”,帛如绀色,也就是一种微微带红的黑色。而“绀”字,释为赤青之色。这种两字混同解释的情况,说明当时的色彩差异已经细微到难以辨别了。
    为什么中国的颜色字里,常常有“丝”相伴,历史的谜底就这样揭开了。中国是丝织的国度,最早的丝绸文明,也是颜色的文明、间色的文明。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