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的彩色外衣 比五方更重要的,是五行。 今日山西太谷是个很不平凡的地方,那里养育过一位大哲,名叫箕子,他深刻影响了后世中国。箕子出身王族,贵为商纣王的叔父,《史记》中说,纣王做了一双象牙的筷子,箕子哀叹,并为此感到恐惧不安,仿佛看到了王朝末世的征兆。这位见微知著的大思想家于是隐遁起来,思考救民救国的办法。他苦思冥想,充分吸纳前人的知识,写出了一本《洪范九筹》。可惜,箕子的学说完全无法被纣王接纳,倒是灭掉了商纣的周武王,能够恭恭敬敬、诚惶诚恐地下问于箕子,箕子就把治国大道传给了周武王。 “洪”字为“大”,“范”是模范、模型,所以《洪范九筹》相当于在天地之间立身、治国的九条规矩,而其中“五行说”赫然列在九条之首。令人惊讶的是,五行的诞生原来如此之早。 在箕子看来,五行就像五种元素,它们构成了世界万物。这有点像今人看待分子和原子,这些所谓的物质元素就是金、木、水、火、土。它们不但赋予了万物属性,而且也决定了万物的性质和关系。箕子认为,处理好了这些元素之间的关系,天地自然和谐,生活自然安康。 为了说明道理,他举了大禹治国的例子:土,能承纳收藏;水,能滋润流淌。禹的父亲鲧只懂得用土去克制水,而禹采取疏导利用的方法,发展了水稻生产,无疑更胜一筹。金和木、木和火也有密切关系,就是刀耕火种。 世间万物都存在着差别和联系,有了一个好的例子,中国古代的哲人开始借题发挥。他们通过比附和推演,彻底把五行变成了一个公式,万事万物都可以由其幻化,方便地套用。 首先五行与五方得到了对应,日出东方,与木的生发相类似,所以东方属木;南方炎热,所以属火;日落于西,与金清肃、收敛的特性类似,西即为金;北方寒冷,与水的特性类似,故属水;中央象征承载、受纳之力,所以为土。 只用了简单的推理,就达成了目标。 五行和颜色的对应也不困难,木色青,火色赤,土色黄,金色白,水色黑。有人也许会问,水为什么对应黑呢?理由是水积深以后,颜色也越来越深,另外,北方属水,昼短而夜长,所以属黑。 青、赤、黄、白、黑这五色,伴随着五行和五方诞生了。 如果说最初的五行概念,只是对物质的归总与分类,它本应与五方一样,只是一种对世界的简单认知,但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无疑改变了这一情况。一个朴素的生态系统,被演绎成伟大的哲学思想雏形,周武王如获至宝,从此开启了“以规矩为本”的天下统治。世间万事万物,基本都被纳入以五行作为间架的体系。例如五声,宫商角徵羽;五味,酸苦辛咸甘;五气,寒风热湿燥。 而所有这些,又都能和五色攀附上关系。 我曾听说“用五色治未病”是中医的绝技之一,未病指没有发病的疾患,辨色,即可知病。我经常请教的一位中医曾说,辨色不仅看肤色,连汗都有颜色,而且有五色之多,它们和人体肺腑相互对应:色白属肺,流白汗者,要警惕肺虚胸痛;而汗水呈现淡淡的黄色,则表示脾胃不适;红(赤)汗要医心,绿(青)汗则治胆。在人还没有自觉其病时,凭着异常的颜色,中医就能发现病兆,对症下药。 对五行的推崇和演绎,越演越烈,到了汉代,为和五行匹配,五行学家居然硬造了一个叫“季夏”的季节,又叫长夏,时间大概是每季最后的十八天,组成一个跨越四季的“五时系统”,让季节方便地对上了五行,这有一个好处,就是国人可以顺理成章地为社会生活穿上了彩装。 五行的木、火、金、水、土,只要经过简单的比附,就可以和五色相联系——青、赤、黄、白、黑,它们恰巧是自然万象中五种最基本的色相。在五色又与春、夏、秋、冬、季夏得到对应后,天子非常方便地为百姓做起了表率。他们根据季节去更换居室、衣服、佩饰、马车、马匹、旗帜、仪仗的颜色。汉以后,帝王的起居和行为大多按照“五时色”的原则执行。 (节选自《中华遗产》2012年第11期 撰文/蒋蓝)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