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卷首语:颜色,这个文化的基因 《中华遗产》2012年11月 撰文/黄秀芳 在澳大利亚东部的热带雨林中,生活着一种鸟。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缎蓝亭鸟。这名字几乎可以说是为雄鸟取的,因为它有着一身蓝黑色的羽毛,如绸缎,泛着幽蓝的光。而黄绿色的雌鸟,长相就逊色多了。 那天是在电视上看见缎蓝亭鸟雄鸟的,它正忙着四处叼拾颜色漂亮的宝贝,诸如鲜花、贝壳、浆果之类的,往一块一平方米见方的场地上放。我很好奇,它要做什么?原来这些都是它搭筑爱巢的饰物,好在繁殖期到来时,吸引雌鸟的青睐。 为了繁衍生命,缎蓝亭鸟雄鸟认准了美丽的颜色有助于它完成这一光荣的任务。这种来自于基因传递的知识,在动物界并不罕见。比如沙漠里的动物,大多数都有微黄的“沙漠色”。雪地动物,都有一层白色外衣。生存于险恶环境中的野兔,毛色都是土黄的。这些颜色的选定,按照达尔文的解释,都是生物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中形成的,可谓繁殖色、保护色、警戒色。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