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歌是闽南地区一种民间说唱音乐。随着郑成功驱荷而传入台湾和南洋群岛,并在那里扎根开花。在台胞努力之下,锦歌在台湾还发展成为歌仔戏。 据地方史志记载,锦歌是宋、元年代闽南地区性民歌、民谣基础上形成,吸收了戏曲、南曲、南词的养分,经过民间艺人揉融而成,流传于闽南广大农村地区。在旧社会,农村萧条,农民流入城市,锦歌也跟着流进城市;锦歌艺人像乞丐一样沿街卖唱,所以有人说它是“乞丐歌”。解放后,锦歌也获得新生。 锦歌的唱腔风格大致要分为堂、亭两大流派。堂派主要流传在农村中,唱腔粗犷有力,曲调接受民间歌谣,擅长唱“杂念调”,旋律灵活,变化多样,每句后面都有落尾。亭派流行在城市,唱腔比较幽雅、细致,咬字分明,采用南曲的曲调比较多,使用的乐器和指法比较近南曲。 锦歌的曲调大体可分为四类。一类叫“杂念仔”、“杂咀仔”;一类是“四腔仔”、“五腔仔”,也叫“七字仔”、“大调”或“丹田调”;一类叫“花调”、“杂调”;一类是“顺乐曲”。锦歌演唱形式有一人唱念,两人对答,三、四接着唱念,也有自唱乐队伴秦的。漳州市坐的弹唱多,厦门有许多节目是站着演唱,并借助动作来表现。 锦歌使用的乐器有月琴、二弦、洞箫、南三弦、拍板等,也有以琵琶代替月琴,用品箫代表洞箫的,有的还加上唢呐。厦门地区演唱时,有用木鱼代替拍板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