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中华民族 >

武术源自生活:少林棍法起源于西北牧羊人?(1)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大西北文化苦旅》 佚名 参加讨论
在这里,我们一起来说一个题外话:少林棍法与西北牧羊人。
    就像舞蹈来源于劳动一样,武术亦是。劳动不但推动了人类的进化,而且还创造了人类社会的一切。武术的内容非常丰富,有十八般武艺之说。棍是两头不带任何兵刃的木头,是一切武器的基础。少林僧侣们正是用这最为基本的武器来习武防身、惩恶扬善,并使棍法这一武术发扬光大的少林棍。然而,在武术界里却有东枪西棍之说,少林寺地处中原,其棍术在武林中甚至没有一个门派可以比拟。很明显,东枪西棍中的“棍”是其棍法的最早来源。
    东枪西棍,少林棍法是否源起于西北牧羊人?2005年,我带着这一大胆的设想采访了马德先生。
    家住兰州市城关区的马德先生出生于武术世家,自幼受家学熏陶,挚爱武术。经过多年潜心研究,他完成了《少林疯魔棍法阐宗》一书,对少林疯魔棍法这一武术精髓的渊源、招式、法则作了较为详尽的论述和注释。该书2003年由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出版后,立即引起了武术界的关注。
    大西北是我国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也是古战场之一。民风朴实,强悍尚武,为西北地区武术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远古时期的大西北,地广人稀,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大多半农半牧。牧羊人为不使自己和羊群受到狼虫虎豹的伤害,手中始终提着一根木棍(用西北人的话说应该是鞭杆)。上山了,羊儿吃草,牧羊人无事可做,于是便拿起手中的鞭杆练练打狼的本领,时间一久,便练成了一套棍法。于是,牧羊人也便有了武术。
    “十个羊把式九个会拳。”在我的老家靖远和河西一带,至今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方言,羊把式指的就是牧羊人,而拳就是武术。为什么那么多的牧羊人会拳,而且这种拳就是用牧羊的鞭杆来挥舞几下,以达到自我防卫、攻击来犯的目的?这就很能说明武术界东枪西棍的问题了——中原土地肥沃,以耕种为主,人们自然是不会用西北人放羊用的鞭杆来防卫了。更何况,这些牧羊人的拳术并非师傅教出来的,完全是自学自练、浑然天成。如果将他们的拳术汇总在一起,不知可不可以用博大精深一词来形容?
    马德先生很快证实了我的这一设想。
    西北地区在古代为荒蛮之地,历朝历代流放或来此避难的官吏、甚至武林高手络绎不绝。热情好客是西北人的天性,大家同居一地,难免要切磋技艺,而牧羊人在武林高手面前练练他们的鞭杆拳,也是情理中的事。牧羊人的鞭杆飞舞,自成体系,当然会吸引落难或游历于此的武林高手们的眼球,他们能不将此记在心中,细心揣摩,认真研究,汲取其精华用于自身吗?尔后再在中原举行的武林大会上,与其他高手们一决高低吗?
    马德先生还告诉我们:民国姜容樵著《少林棍法》一书《序》中说:“按,少林棍法始于隋。大业中,寺僧以棍破群盗,由是遂以少林棍名天下。唐宋以来,代有传人。其时所传,仅顺把十八棍,后发明阴把三十二棍、六十四棍,即今群羊棍、齐眉棍、疯魔棍、行者棍是也……”马德先生说,《序》中并没有提到棍法为某人独创,而既然不是独创,就一定是群众智慧所为。
    著名武术家吴图南《国术概论》一书中记述:明朝嘉靖年间,有一少林高僧智远,在西北遍访武林高手,他得知在兰州水北门(今天的永昌路北口一带)有一李姓老人是位武林高手,于是他出言相激,两人过手,智远被击倒在地。于是,智远将李氏父子请到了少林寺,后来李氏的儿子皈依佛门,取名澄慧,独掌少林十余年。这段记载,有力地说明少林棍术与甘肃地方武术鞭杆之间的关系。
    清咸丰年间,少林和尚杨怀洲因人命官司流落甘肃张掖、武威一带,后辗转兰州,在五泉山被武术家张新桥收留而定居于此。以后,他传授的疯魔棍法威震武林。这在史书上是确有记载的。不知杨怀洲在流落河西时,是否受到过牧羊人鞭杆拳的启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