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中华民族 >

质朴生活撞上现代文明 藏地牧歌渐渐远去(2)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北京晨报 佚名 参加讨论

    写作需要融入其中
    北京晨报:写作中对西藏文化的理解有什么层次上的变化?
    杨志军:我过去最早的关注点,没有什么文化的概念,就是日常生活。在上小学时,周围就有很多藏族孩子,他们的生活,对我有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当我进入写作时,发现是有层次的,首先就是外表以及直观的表现,比如说他们的朝拜、喇嘛现象、寺庙、经幡、佛塔,一些信仰符号的东西,我必须了解和诠释它。
    进入诠释的阶段,就有一个问题,你永远不能站在经幡的对面去诠释它,你必须变成一个经幡的飘带。于是就要用他们的感情、心态去写,对我来讲,这并不是一个很艰难的事。因为一直融入这样的氛围,我的出身并不能决定我就不是一个藏族人,我的情感、心态、经历、思维、处理问题的方式,全是西藏化的。因此写我自己感受最深的,我的小说就从诠释到非诠释,很自然地进入原生态的状态。
    质朴撞上现代文明
    北京晨报:您怎样看待现代文明与自然、质朴生活之间的关系?
    杨志军:我赞美过的东西,肯定是即将消失的东西。我之所以这样迷恋写藏族人的生活,在《西藏的战争》里,我执著地要写出一个真实的藏民,为什么?因为并不是藏地现在到处是这样的人,是我有一种焦灼感,一种忧患,这种文化可能会消失。
    文明的影响是很大的,它潜移默化,人们会知道很多新事物,改造很多旧事物,它与政治没有关系,它就是文明。比如牧民过去都是住帐篷,逐水草而居,过一种原始、古朴的生活。我以前就经常跟着牧民迁徙,从冬窝子到夏窝子,夏窝子到秋窝子,一年四季,到每个窝子住一段时间,一年就下来了。夏天时到高山上去,牲畜把高山上的草吃掉,秋天吃山中腰的草,冬天吃洼地里的草,春天再往山上走。过去都是这样的,连我们跟随的记者都是这样,逐水草而采访。现在牧民都有定居点了,因为住帐篷太艰苦了,太冷了,人的生活质量太差。没有电,牧民们只能天一黑就睡觉。吃过饭洗碗怎么洗?就是拿东西蹭一下。而且牧民们缺少交往,我们到牧民家里,他们大老远就来迎接我们,他根本就不认识你,只是他觉得,终于来了一个人。他用家里最好的东西来招待你,因为他非常寂寞。现在在定居点,可以看电视,牧民们住到一个城镇里,也可以交往了,人是群体性动物嘛,但一交往就会产生碰撞。
    牧区的城镇化是一种趋势,他提高了牧民的生活质量、文明的程度,但我们所歌颂的那种原始古朴的东西、直爽的性格、牧歌式的东西,都在消失。
    欣喜并矛盾着
    北京晨报:这种规模大吗?对普通人的影响如何?
    杨志军:牧区的城镇化规模很大,由于在三江源,草场退化,不能再在那里放牧,牧民们无法生活,只能在城镇搞定居点,让牧民们发展多种经营,比如做生意。擅长不擅长都不要紧,生存逼迫你时,很快就都会了。
    过去牧民们是不挖金子的,因为他们认为草原是神的,在神的身体上打洞是伤害神的。过去因为牧民要保护草场,外面的人要来淘金,爆发过好几次冲突。现在牧民们也开始挖了。过去藏獒是不买卖的,老百姓觉得藏獒跟随我们放牧,是我们的家庭成员,是我们的兄弟,我怎么能卖出去呢?但是现在也买卖了。因为他没有那么多的牛羊去放牧了。再比如冬虫夏草,大家都知道昂贵,过去牧民们也不去挖,因为破坏草场,但现在很多牧民一到季节就去挖冬虫夏草,挖出来卖钱。
    你能说这种文明不对吗?当然是对的。帐篷要消失了,可是它消失得有道理啊!你说牧民们不对吗?可他在为自己的幸福努力。可是草场退化,水流一天天没有了。最无奈、最让人有悲剧感的东西,就是它是正确的,但你又感到是悲伤的。这种变化,生活的改善,可能大家都感到欣喜,我却感到很矛盾,我当然希望老百姓过好日子,但作为一个作家,又感到这是一曲挽歌。(刘婷)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