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中华民族 >

全椒“正月十六走太平” 1500余年的民俗活化石 (3)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合肥晚报 佚名 参加讨论

    
    “走”出了一条被历史定格的“太平线路”
    近年来,全椒走太平的规模之大、范围之广、人数之众在全国首屈一指。据相关部门的统计数字,2009年、2010年走太平的人均在35万人次,2011年达到了45万人次,今年突破50万人次。历史至今,那座在人们心目中有着十分重要位置的“太平桥”一定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而变化吧?这么多人在同一天“走太平” 有没有一定的规律性?
    据全椒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唐颖介绍,太平桥位于县城东侧襄河之上,相传最早是一座小木桥,夏秋季如遇洪水或将小木桥冲垮,或将小木桥没入水中,隋朝大将军贺若弼为造福于民,亲自率人在原桥处建造一座较大的新桥。老百姓为纪念这位恩人将新桥名为“贺橹桥” 。此桥为古代滁州至庐州(今合肥)古驿道的必经之桥。椒人每年正月十六扶老携幼“走太平” ,于是清康熙年间将“贺橹桥”改名为“太平桥” 。民国二十年(1931年)前后,国民政府全椒县建设局曾修整过。1992年全椒县政府重建太平桥。重建后的太平桥为钢索斜拉人行桥,长90米,宽3.56米。桥两端建有牌坊,高耸的牌坊檐下悬挂着题有“江淮背腹”、“吴楚冲衢”的匾额。桥势若长虹卧波,既有古典意韵,又充满着现代气息。
    随着近年来“走太平”人数猛增,三米多宽的钢索斜拉人行桥也明显承载不了几十万人的“太平”祈福。2010年,全椒县委、县政府在原址重建新太平桥。新桥采用美观坚固实用的三跨连续梁廊桥方案,桥梁跨径为101米,桥面宽16米。其中,中间桥面为8.8米,两侧廊道各3.6米,桥面是花岗岩石板,桥墩用拱门式钢筋混凝土结构,主墩位置的横梁和桥面各加宽2米,形成观景平台,中跨桥面两侧是古色古香的连廊,与桥两头的四座四角重檐亭相连。新桥与两端的襄河观带浑然一体,为全椒的一大人文景观。
    全椒县文广新局局长黄宗枝告诉我们,全椒走太平已历经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新中国建立以前,都是民间自发的一种民俗活动,其行为也逐渐由单一的行动发展成为民俗约成的一种群体活动。行走路线和时间也逐渐趋于合理化。正月十六那天,乡镇远道的基本是清晨(或更早些)出门,走到城里或上午,或中午,或下午,走过太平桥,以完成心愿,而城里的大部分选择在晚上“走太平”。这样一来人员和时间上形成了相对分流。因而,“全椒走太平”从凌晨到午夜人流不断。
    一千五百多年来,“走太平”的线路也逐渐被民俗约成,形成一个基本定格。当初为了纪念好官刘平的恩德,人们在正月十六这一天从城里到桥头,然后鸣炮烧香跪拜祈祷,由南向北走过太平桥。这基本是刘平被押解出城的线路。后随着乡村人员的参与,人数逐渐増加,行走线路也不像当初那么单一,尤其是“走太平” 內容的充实,范围的扩大,行走线路也逐渐的合理化了。到了后期行走线路基本定格为“三桥两街”。 即:汉代建的积玉桥——袁家湾老街——宋代建的红栏桥——太平大街——太平桥。民间取这条线路其意义深刻。从地形上看,积玉桥、红栏桥、太平桥逐渐升高,含有步步高的美好意愿。从距离上看,三桥两街之间路程相差不大,走完全程5里多路。从大年三十到正月十五,人们每天都是酒肉侍腹,十几日后出来走走,走完全程却也浑身发热,额头生汗,有健身袪病之效。这与《荊楚岁时记》中描述走太平,谓之“走百病” 相吻合。从谐音上看,人们取积玉桥的“玉” 字,其与“遇”谐音,取红栏桥的“栏”字,栏与“难”谐音,取太平桥的“平” 字,三字连读为“遇难平”,意为:一年中所遇任何难事都能平安过关。取袁家湾老街一个“袁”字,袁与“圆” 谐音,取太平大街一个“平”字,意为“团团圆圆”、“平平安安”。善良虔诚的全椒人就是怀揣一颗赤诚的心盼望在一年中全家人团团圆圆、平平安安、万事顺顺当当。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