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布朗族及其先民濮人有着悠久的纺织历史,居住在澜沧江和小黑江交汇处的云南双江拉枯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的布朗族,至今依然保持着古老的纺织技艺与文化。随着布朗族传统经济生活和生计方式的变迁,缺乏改进与更新的古老纺织技艺难以应对当代社会的迅速发展,传统的纺织文化面临着保存与传承的困境。少数民族传统工艺文化的保存应寓于创新与发展之中,只有通过创新与发展,源远流长、传承久远的少数民族技艺与文化才能在传统社会日渐加快的变迁与发展步伐的背景下,重新找到存在与传承的契机与动力,获得永不衰竭的生命活力。 作者简介:张晓琼,女,曲阜师范大学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特聘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少数民族社会文化在现代化背景下的发展与变迁问题研究。 布朗族是云南的特有民族,也是我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共有91882人,主要分布在云南南部及西南部、西部沿边地区的西双版纳、临沧、普洱、保山等州市。 布朗族及其先民濮人有着悠久的纺织历史,并在长期的纺织历史中形成了源远流长的纺织文化。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说,濮族地区“土地沃美,宜五谷蚕桑,知染采文绣,厨氈帛叠、兰干细布,织成文章如绫锦。有梧桐木华,绩以为布,幅广五尺,洁白不受垢污”①。又据《华阳国志卷四.南中志》记载,永昌郡“有梧桐木,其华柔如丝,民绩以为布”。②有学者提出,史书中所载汉时云南所出“帛叠”,又称“白叠”,乃布朗族自纺自织、世代沿袭使用的工白布。③居住在澜沧江和小黑江交汇处的云南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的布朗族,至今依然保持着种棉织布的古老传统,传承久远的纺织技艺随处可见。与纺织相关联的一系列生活习俗,折射出布朗族独特酶纺织文化。双江县邦丙村布朗族至今机杼不断、纺车不停的日常生活景象,使邦丙村成为云南布朗族古老纺织文化的典型代表。笔者在邦丙村探访布朗族这一古老技艺时,也深切地感受到了传统布朗族纺织技艺在科技发达、经济发展的今天所面临的保存与发展问题。 邦丙村属于临沧市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邦丙乡邦丙村民委员会所辖的三个村民小组之一,共由11个组组成,因此又称邦丙大寨,全村共有382户、1720人,本村布朗族人口占整个村委会布朗族人口的2/3。邦丙村位子距乡政府仅1.5公里处,是邦丙乡政府所在地。2004年,邦丙村委会粮食总产量为849000公斤,人均有粮368公斤;人均纯收入819元,是一个民族贫困村。 ① [南朝宋] 范晔著: 《后汉书》卷一百一十六《南蛮西南夷传》第七十六,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849页。 ② [东晋]常璩著,刘琳校注: 《华阳国志校注》, 巴蜀书社,1984年版,第431页。 ③ 参见俸春华《澜沧江畔布朗人》。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115页。 邦丙村处于沿勐勐河、小黑江、澜沧江一带的深切中山河谷台地,海拔从最低的860米到最高的2700米,相对高差1840米。由于受地形地势(海拔)悬殊的影响,邦丙村所处地理位置形成了明显的立体气候:小黑江边缘一线海拔在800米左右的低热河谷地区,属于热带气候类型,长夏无冬,夏长209天,热量资源丰富,是邦丙村水稻、橡胶、紫胶等的主要生产区。800米以上的河谷半干旱地区,属于亚热带气候类型,气候不冷不热,四季如春,温暖干旱,是邦丙村核桃、茶叶、板栗等经济林果和旱稻、棉花的主要生产区。这样的地理气候条件,十分适宜棉花的栽培种植,成为布朗族保持种棉织布传统的重要条件,与史书所记相符。 一、布朗族传统纺织技术体系 邦丙村布朗族纺织技术体系由纺织王具、纺织王艺和彩染构成。 1.纺织工具 邦丙村布朗族传统纺织王具计有22件,主要由以下部件组成: 压花机:系用两条木棍横向安装在作为支架的两根木桩上,右边以一木制手柄为轴,通过一木制轴轮带动两根木棍反向转动,带动子棉喂于两条木棍之间,摇动手柄即可带动木棍转动,反向转动的木棍将棉子析出,留下棉花。使用时常以黄油润滑机轴,以减少摩擦。 弹花器:由长约1米的一根木棍,头部接一半圆形木板,尾部有一把手样装置,在把手与半圆形木板间绷一根麻线。这一工具用一根线将其居中吊子一高处,离地面约半尺。吊线中间有一竹片,两端系线,线中--9~线相接,上部吊线系子竹片正中,由此形成弹力,操作者一手握把手,一手握一角状木锤子,不断敲动悬空木棍上绷的麻线,使木棍产生弹力,达到将片状棉花弹松的目的。 纺线机:将一圆形转轮安装在木制支架上,转轮中部装有一手柄,转轮外圈由一根麻线与支架另一端的固定支轴相套,转动手柄带动线套,并随之带动绕线棍。操作者右手转动手柄,左手将棉条接于绕线棍上,即可将棉条纺成线。 绕线器1:由一尺左右、拇指粗细的木棍,两头装上形如镢头状的木器即成。使用者左手握住木棍中部,右手将纺线棍上的初纺线交互绕于镢头处。 绕线器2:由四条直木分别与两条横木拼装成一正方形框架,上方两横木间装有一木条以做提手。横木上打有等距小孔,绕线棍可分别插入其中。操作者手握提手来回行走子拉线木桩两端,即可将绕线棍上之线拉出绕于木桩之上。 绕线器3:以一长方条凳倒转作为支架,由一木棍从绕线器1中穿过架子条凳的两腿之间,由此使绕线器吊于空中,拉动线绳就可带动绕线器转动,从而将线绕于线棍之上。 织布机:以两根直立木桩和横木条所构成的直角木框架为织布机架,直寺木桩上装有四条横木,两条靠上,两条靠下,最上一条用于支撑纺织时调整经纬线松紧度的调线器(形如倒犁的一木器),靠下两条横木中的第一条,用于悬挂拉线穿篦后的篦板。横木条框架上搭一木板,即可作为织布者的座凳,可前后活动推拉,以便操作者随着所织之布的长度而调整与篦板的距离。 打布刀:与织布机配套使用、形如半拉开的弓弦样的木制王具,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