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黄花黎,以其深厚的历史性、文化性,奠定了它的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 近日,海南花黎文化研究会会长张志扬历时3年多,编著完成了《物华天宝———海南花黎木家具图典》一书,这也是张志扬继4年前撰著《国宝花黎》后,为广大花黎文化爱好者带来的又一部了解海南花黎文化的著作。 尊贵符号唤起文化复苏 在海南花黎文化研究会采访张志扬,书斋陈设极为考究,花黎木做的圈椅、书柜、博古架……几榻有度,器具有式,暗香浮动,透出一股静气与雅致。 多年前,痴迷于海南黄花黎的张志扬潜心撰写《国宝花黎》一书,“我写《国宝花黎》,是因发现关于海南的花黎木,前人给我们留下可供参考的文字太少了,我不想给后代再留下遗憾。” 在张志扬的《物华天宝》一书中,提及花黎木,最常用“傲里拔尊”这个词来形容。傲里拔尊,就是傲视群雄、唯我独尊。张志扬认为,“中国封建王朝统治时期,凡珍奇、稀有物品,它们历来只有一个流向,那就是皇宫。海南花黎木自唐朝开始,就是海南岛进贡朝廷的贡品,而用海南花黎木制作的明式家具,更是充分彰显着尊贵与奢华的气质,从它诞生起,就受到封建最高统治阶层的青睐和喜爱。” “在明代以前,中国人使用的木材基本上都来自本国,这些产自亚热带、寒带的木材,材质较轻,便于加工。郑和下西洋后,带回中国世界各地优质的木材,而皇室在选材用料中,无疑又完成了对世界各地优质木材的总结,在花黎木、紫檀木等珍稀木料中,海南黄花黎脱颖而出,成为宫廷最爱,可谓傲里拔尊。”张志扬说。 “黄花黎家具做好后,首先运往北京,在供皇室使用的同时,一些官吏、商贾,趁机也截留下一些,使有钱的文人也有机会使用。正因为有了文化人直接参与设计,明式家具的艺术价值也不断提高。”张志扬说。 如今,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大型博物馆都争相以重金收购明清家具,其中尤以海南黄花黎家具最为珍贵,明式“海黄”家具成为中国继书画、陶瓷之后的第三大艺术收藏热点。 精研文化读懂花黎 “虽然花黎木家具最后的拥有和使用者多是有地位、有品位、有财富的人,但对社会来说,它是整个文化的复苏,更是众人喝彩的结果,推动者还是大众。”张志扬告诉海南日报记者。 距今约7000年前,在宁波附近的余姚市河姆渡镇,我们的祖先已经开始使用木材,并利用榫卯结构的对接搭建房屋。 “看似简单的一榫一卯的对接,充分体现出中国人的智慧以及丰富的想象力,这在中国古典建筑和古典家具上得以充分体现。”张志扬告诉记者,将简单变为复杂是智慧,将复杂变为简单更要大智慧。乍看明式家具圈椅那几根纤细的木棍,看似简单的榫卯对接,在历经几百年的风风雨雨后,今天依然能稳稳当当地立在我们面前,任凭怎么坐、怎么扭。 黄花黎家具,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带给我们的,不单单是身体的舒适,更有精神层面的愉悦和审美情趣的升华。 明式花黎木家具自然天成、色泽温润、含蓄内敛,与传统文化中儒家的中庸思想契合;同时明式花黎家具款的简约,同样体现出道家的无为思想与佛家祥和、平淡的思想。 由于黄花黎本身色泽黄润、材质细密、纹理柔美,从而受到了明清工匠的喜爱。“特别是文人士大夫,他们对黄花黎家具异常宠爱。在明代,皇室家族,达官贵人在厅堂摆设几件黄花黎家具,即使不用焚香,房内依然香气四溢。”张志扬说。 “海南黄花黎木家具造型端庄,结构精巧,线条流畅,透出卓尔不凡的气质,其形、色、韵味以及文化内涵,都迎合了人们对文化的诉求。”张志扬表示,“只有了解中国文化,才能真正读懂海南花黎木所蕴含的文化与价值。”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