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乡族集中聚居在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以下简称“东乡县”)等地区。东乡县属于甘肃省中部干旱腹地的群山丛岭间,周围四条河把东乡族山区围得严严实实:北依黄河,西滨大夏河,东临洮河,南靠广通河。也许正是由于这种封闭,使东乡族人至今还较为完整地保留着自己的东乡语和伊斯兰教宗教信仰,以及悠久的历史文化。 东乡族拥有叙事长诗《米拉尕黑》等文艺精品 明清时期的《河州志》记载有“东乡多负贩”。“脚户哥”、“筏子客”就是水陆上的负贩,他们赶着骡队或驾着羊皮筏,依靠体力和胆识,踏出一条“求生之路”。一般被富户、行商雇用为伙计,或者原来就是冒险走单帮的小负贩,终年四季,行走八方,或四川、或陕西、或青海、或新疆。历经的艰辛,早已“沉淀”在一首忧伤的传统花儿里:“一溜儿山,两溜儿山,三溜儿山呀,脚户哥下了个四川;身上的泼土脸上的汗,小阿哥走下的路远……”、“山谷里射出一排箭,筏子客,浪尖上玩命者哩……”“脚户哥”、“筏子客”虽历尽艰辛,可他们依靠自己的执著和胆识成为古丝路上的“绿莺哥”,走一路,唱一路,把东乡族悠扬的山歌传四处…… 除了花儿、宴席曲、民间传说、寓言、谚语等这些民间文化艺术外,东乡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间文艺作品是古老的长篇叙事诗,用东乡语演唱、吟诵,如《米拉尕黑》、《战黑那姆》、《诗司乃比》、《和者阿姑》等至今尚在一些山区传唱。 其中,最精彩的要算《米拉尕黑》,它已被列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其传承人已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爱。该篇故事叙事句有500多句,梗概是:古时,撒尔塔(东乡人自称)年轻的勇士米拉尕黑,他美丽善良的未婚妻叫玛芝璐。在他们即将成婚时,边关报急,米拉尕黑毅然告别情人,应征奔赴战场。临行时,他送给情人半面“月光宝镜”作为留念。几年以后,当白豆花盛开的时候,凯旋归来的米拉尕黑因困苦不堪,昏睡在田野里,一连做了三个奇怪的梦,一位谙达人生的长者亦朗姆为他解梦——远在故乡的情人被强盗逼亲。于是,他按亦朗姆老人的指点,攀上云崖,找到汗血马,日行千里,及时回到故乡,智斗强人,夺回心爱的玛芝璐,有情人终成眷属。 这部民间长诗是说唱体,形式比较自由,中途换韵较多,音乐只有两个曲调,一为玉声宫调式,一为羽调式,随着唱词的长短和变化自由伸缩,两曲谱交替,不断反复,有较强的呤诵性。 东乡族擀毡技艺被列入国家“非遗”项目 东乡族还有一项传统技艺——擀毡技艺,入选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东乡族聚居区山大沟深,平均海拔2400多米,属高寒地带。毛毡为高寒地所必需之物。东乡族的擀毡种类较多,按质地分,有春毛毡、沙毛毡(山羊毛)、绵毡(绵羊毛)等;按大小分,有四六毡、五七毡、单人毡、拜毡等;按颜色分,有纯白毡、花色瓦青毡、白里簇红毡等;按用途分,还可以分为毡帽、毡鞋、毡垫等。东乡族的毛毡和它的擀毡技艺闻名遐迩,尤其是制成的毡以柔软、舒适、均称、洁净、厚实、美观大方、经久耐用而闻名。目前,东乡县已在龙泉乡建有两处擀毡传承基地,使擀毡技艺受到较好的保护与传承。 东乡族民间文化保护让人生忧 东乡族民族民间文化的抢救保护工作虽说成效较为显著,但目前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有些方面还让人心生忧虑。 比如说东乡族母语的保护问题。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民间文艺最主要的表达形式,东乡族民族文化的载体民族语言——东乡语现也已日渐“萎缩”,年轻的一代通常以汉语作为交流语言,很多原先流通东乡语的村庄现多数也使用了汉语。一些反映本民族“古根”、“根谱”、“口传历史教科书”等特有的民间歌谣因尚未及时记载、传承,便因为民族语言的断裂而绝迹了。这些“失传”的民间长诗反映了民族的历史文化,是东乡族各种知识的宝库,尤其是它的音乐部分,至今都未录音记录,留下永久的遗憾。 马自祥(东乡族)(作者系甘肃省文联副主席、西北民族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