荨宋代发明的一字一模的木活字印刷术经过近千年的历史演变,并未绝迹,它仍以古老的风貌隐居在深山老林之中的东源村。 根据东源村保存的《太原郡王氏宗谱》记载,东源村王氏祖宗原住河南,唐末时有一房进入福建。从元代开始,其祖先王法懋用木活字印刷术技艺印刷家谱,后从福建省移居平阳,再移瑞安东源村。 瑞安市平阳坑镇东源村今年喜事连连。6月份,有着“印刷活化石”之称的木活字印刷术被列入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庆前夕,又被省文化厅列入浙江省申报世界级“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和本省的梁祝传说、蚕桑习俗、青瓷制作技艺、文房四宝一起报送文化部进行评审。这让我不由回想起自己与木活字印刷术的多年缘分。 山村结缘 上世纪末,我首次在采风中结缘东源村木活字印刷术。当时,因谱师外出印刷家谱,无法记录印刷过程,我只看见农户家中珍藏着黑乎乎的排版印刷用的印板。直到2001年下半年,我再次来到东源村,正逢王超辉师傅在家用木活字印刷家谱,才完整地记录了木活字印刷的操作全过程。 那次,我刚置身于王超辉的老宅外,就闻到一股墨汁芳香夹在南方特有的湿润空气中扑鼻而来。循着这股芳香走进屋内,只见屋子的中央有一个长方形的大木桌,上面放着几碗水及墨汁、刷子、木尺等工具。更引人瞩目的是那些早已排好版的字盘,上面密密麻麻地排列着一个个字模。这些字模经过墨汁的长久浸润,如炭黑一般,组成可任意编排的木活字印刷术的印刷母版。 为了将珍藏于山村中的文化宝藏呈现世人,我开始以图文形式向多家报刊投稿,介绍东源村深埋千年的木活字印刷术。《钱江晚报》、《人民摄影报》、《扬子晚报》和《中国国家地理》详细报道了东源村木活字印刷术。此后又引起众多电视媒体的关注,2002年初浙江卫视、中央电视台1套《见证——发现之旅》栏目组及2套、4套、6套都先后做过节目。一时间,这个山间小村车水马龙、热闹非凡,而我几乎成了东源村木活字印刷术的向导和联络员。 东源村木活字印刷术的发现,同时引起了瑞安市政府的关注,专门拨专款设立东源木活字印刷展示馆,建成了中国木活字印刷文化村。 工艺流程 在东源村印刷制作家谱的字模采用老宋体,是明朝以来的官方字体,用它印在宣纸上显得美观大气。工具有雕刀、雕盘、印板、上手刷(棕刷)、下手刷、白蜡等。整个做谱工艺流程有15道工序,除开丁(登记)、誊清(理稿)等文稿环节外,印刷环节有字模、捡字、排版、校对、印刷、切谱(裁边)、装订等。 东源村木活字印刷术传人王超辉告诉笔者,排版时拣字口诀是一首有“君王立殿堂,朝辅尽纯良。庶民如律礼,平大净封张”等158个字的祖传歌诀,平仄有韵,很像一首诗。王超辉在排版时用瑞安方言诵读,朗朗上口,富有韵味。 字模和拣字 字模是用棠梨木作原料刻制而成,刻一个木活字约需10分钟。而刻木活字要选上好棠梨木,经风吹日晒自然干燥后,才能用老宋体制成一个个字模。每当进行印刷操作时,王超辉首先从字模盒中逐一拣出需要用的字模。 排版和校对 接着开始排版,把木活字一个个排到木盘里去,每行用竹片隔开。一行排满了,用削好的小木片把有空隙的地方塞紧,使木活字不能移动。排好版后,又进行校对,确定无误后才能开始印刷。 印刷 木印版先用刷子刷上水,再过几分钟刷墨。刷墨要恰到好处,用力要均匀,量少了字印不清楚,量多了就会模糊。印刷时用棕刷子在纸上轻轻拓印,“拓纸”时则需要用力适度和均匀。印毕后,一张精妙绝伦的手工印刷品便呈现在面前。 这其中拣字最为繁琐,眼力和细心是缺一不可的。王超辉说,他至今仍记得“入行三心”的教诲,即留心、小心、坚心。一套木活字印刷要备足2万多字模,一个大户人家的家谱要印上两三个月才能完工。慢工出细活,这项不紧不慢的木刻活字印刷,和具有不紧不慢性格的王超辉最合拍。 在拍摄空闲,王超辉和我谈起了“文革”期间保护木活字印刷术的经历。当时红卫兵几次来到王超辉家里,欲把这些字盘等工具当作“三黄四旧”一类的东西清理掉。为了保护祖祖辈辈留下来的宝贵财富,精明的王超辉事先把成垛的字盘悄悄运往一个山洞,而把一些破损严重、废弃不用的字盘拿出来蒙混过关,使这千年的古老文明得以保存下来。 王超辉还告诉笔者,用木活字印刷家谱是个工夫活,一年下来赚的钱只够一家人的花费。东源木活字印刷展示馆建立后,王超辉成了讲解员,一个月有10天时间在展示馆向游客讲解和演示木刻活字印刷术,工资200元,其他时间外出接业务印家谱。 千年传承 据王超辉提供的东源《太原郡王氏宗谱》记载,王氏先祖原居于河南。五代末,王潮、王审知兄弟相继迁居福建,后有一支迁居福建安溪县。元初,隐居在福建省安溪县长泰里的王法懋开始编修宗谱,并以木活字印刷宗谱。明正德(1506—1521)年间,王法懋的部分后裔由闽迁入浙江平阳翔源一带。清乾隆元年(1736)王应忠率子孙由平阳翔源迁入东源。王法懋创始的木活字印刷宗谱在东源村历代相承已有271年。开明的王家谱师把自己的木活字印刷宗谱的技艺传授给同村亲友,甚至外县的求学者,吴、潘、张等姓居民也学会了木活字印刷术。这样,自元朝初年王法懋始至当代王超辉(1955年出生)为止,已传承了 20代,有800多年的历史。有专家称,平阳坑镇东源村木活字是我国已知唯一保留下来且仍在使用的木活字印刷技艺。中央电视台《见证——发现之旅》栏目组在东源村拍的专题片《深埋的物证》说:“这里的每一个步骤,都和元代王祯的描述如出一辙。他们的做法,似乎就是从古代原封不动流传下来的……” 东源村木活字印刷宗谱方法完整地保留了中国古代活字印刷的传统工艺,原汁原味,具有极高的历史人文价值,是活字印刷术源于我国的最好实物明证。古老的木活字印刷术在历经千年沧桑后,终于在印刷家谱这一极其狭小的市场空间中获得了宝贵的生存机会,而它能够在东源村保存得如此完好并得以延续,除了这里的乡间村落依然保持着修订族谱的习俗之外,另外一个原因是,其工艺上采用不易开裂、质地细腻、附着墨汁性能好的上等棠梨树木材做字模,而南方地区气候潮湿,木材不易干燥变形,非常适合木活字印刷的生存。 如今,东源村能熟练掌握木活字印刷全套技艺的仅有几十人,大多数分散在温州市各县区做谱,远一点的把业务扩大到了福建、湖北等地。已成为我好友的王超辉亦坚持使用木活字印谱,他告诉我:“家谱是祖宗的老样式,用木活字印刷才相称!”近千年来,王氏和东源谱师们传承的活字印刷术,成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活见证。 2001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法国巴黎宣布第一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单,我国目前已有昆曲、古琴、新疆木卡姆和蒙古长调入选。如果东源村木活字印刷术能够进入这个名单,将对提升温州的文化地位和在世界上的知名度起到重要作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