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谈谈怎样写相声(二)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中华相声网 佚名 参加讨论
(三)群口相声 
    三人相声或多人相声叫群口。三人或三人以上表演的化妆相声也是群口相声。三人相声有《训徒》、《扒马褂》、《大审》、《酒令》等。八人相声有《法门寺》等。三人相声,甲为逗哏,乙为捧哏,丙为赋缝,三人表演各有特点。丙夸张地叙述故事情节,乙对丙所叙述的故事情节提出疑问,甲对乙提出的疑问给予解释辩解,使乙提出的疑问得到似乎合理的回答。   
    请看传统相声《扒马褂》这段,就表现了捧、逗、赋缝三者之间的关系。
    乙  嗳,说可是说,您可别云山雾沼的!
    丙  这叫什么话呀,就凭我这学问怎么能云山雾沼的哪!他刚才说我叫人问住了,那不
    是问住了,因为我这人学问太大了,我说出话来,那些人不懂哪,我赌气就不理他
    们啦,这样就好像我叫人问住了,其实不是。再说,就凭我这学问、能叫人家问住
    吗?您说什么事情咱不知道啊,就拿昨天说吧,我说得刮风,结果半夜里就起风  
    了。
    乙  倒是有点风。
    丙  有点儿风?风可大了,整刮了一宿啊,嗳?我家里有一眼井您知道吗?
    乙  不就靠南墙那个吗?
    丙  是啊,您就知道那风多大了,一宿的工夫,把井给刮墙外边去了。
    乙  什么?
    丙  把井给刮墙外边去了。夜里我正睡觉呢,楞叫大风给吵醒了,我听着光登光登的,
    溅了一窗户水。天亮我这么一瞧,院里井没了,开大门一瞧,井在墙外头哪!
    乙  没听说过。
    丙  这我能说瞎话吗?你要不信,你问他去。(指甲)
    乙  (问甲)跟您打听点儿事。您说风要刮太大了,能把井刮到墙外边去吗?
    甲  像话吗?井会刮到墙外边去了?
    丙  (扒甲的马褂)你把马褂脱下来吧!
    甲  嗳!你不是不要了吗?
    丙  不要啊!我家里那眼井刮到墙外边去了,你怎么说不知道哪?(要扒甲的马褂)
    甲  噢!(向乙说)他家里那眼井啊!
    乙  是啊。
    甲  不错,是刮出去了。
    乙  是刮出去了?那就问你吧,怎么刮出去的?
    甲  你听着呀,不是他家里那眼井吗?井,你懂吗?就是里头有水!
    乙  废话,井里怎么会没水啊!我问你怎么刮出去的?
    甲  怎么刮出去的?你听着呀!他不是他这个啊!他那个井啊!横是水浅了,压不住了,
    刮出去了!
    乙  不像话,你就是干井也刮不出去啊!
    甲  你说刮不出去,眼睁睁的刮出去了!
    乙  怎么刮出去的哪?
    甲  你听着啊!你不是问他家那井怎么刮墙外边去了吗?因为他家那墙太矮了!
    乙  多矮也刮不出去呀?
    甲  他家那墙不是砖墙。
    乙  土墙也刮不出去呀?
    甲  是篱笆墙,篱笆你懂吗?
    乙  篱笆我怎么不懂啊!
    甲  懂,啊!懂就完了!
    乙  什么就完了?我问你这井怎么会刮到墙外边去了?
    甲  还没明白哪?
    乙  你说什么啦?
    甲  你不是问这井吗?噢,是这么回事,因为他家那篱笆墙年头儿太多了,风吹日晒
    的,底下糟了,离着这井也就二尺来远。那天忽然来了一阵大风,篱笆底下折了,
    把墙鼓进一块来,他早起来这么一瞧,睡眼蒙胧的:“哟,怎么把我井给刮到墙外
    边去了?”就这么给刮出去的。
    乙  噢,这么回事!
    三  相声的构成
    一段相声要由“垫话”、“瓢把儿”、“正活”、“底”这么几部份组成。
    1、什么叫垫话
    垫话就是说正活之前的一些话。一段相声能不能吸引观众、能不能把观众的注意力引到你所表演的节目中来,垫话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老前辈特别注意垫话的作用,我们的老师,已故相声演员杨海荃说:相声的垫话很重要、比如你这段相声接上一场的节目、上场的节目很“火”,观众的情绪还没平静下来,你上去之后如果不说几句即兴垫话、开门入活,观众一下子听不进去,还在议论或想着上一场的节目,那么你演的再好也不行。所以垫话确实是必不可少的。
    垫话往往有的是即兴表演,也叫现挂。比如上场是坠子很“火”,观众欢迎,情绪活跃、那么相声上场时,就要把有关坠子表演的情况说一说。“刚才是河南坠子,您听嗓子多好,字正腔园,唱出来好听,您坐在哪儿是一种享受。我就不行啦,嗓子不好唱出来什么味儿都有,就没人味儿。观众乐了,情绪来了,非得听你这段相声了。
    从近年来的作品中看,垫话已成为必不可少的部份了。垫话也要有笑料,没有笑料、就没有起到垫话的作用。比如《东京客人》的垫话:
    甲  ×××同志。
    乙  ×××同志。
    甲  ——嘿——,
    乙  您有什么事!怎么啦?
    甲  想问您个问题,
    乙  歪客气、问什么您就说吧。
    甲  我伯您不愿意,
    乙  瞎,问个问题,有什么不愿意的,您问吧。
    甲  啊——我怕您生气。
    乙  您这是怎么啦,问个事我干嘛生气!
    甲  不生气?
    乙  不生气。
    甲  您妈是不是日本人?
    乙  你妈才日本人哪!
    甲  你不是说不生气吗?
    乙  有你这么问的吗?
    甲  怕你生气才跟你商量半天嘛,你说不生气我才问的,生气了不是?
    乙  我能不生气吗?有你这么问的吗?哎!你妈,不是法国人?
    到此,垫话结束了,包袱响了,把观众自然而然的引到你要表演的相声中来了。   
    2、什么叫瓢把儿
    瓢把儿就是入活的“搭桥”,起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比如《东京客人》垫话说完之后,下面是这么几句:
    甲  我这么问你是有原因的!
    乙  有原因?什么原因?
    甲  有一个日本老太太正找您哪!
    乙  找我?
    甲  那日本老太太点名找×××说是她的儿子。
    乙  真有这事儿?
    这几句就是“瓢把儿”,即承接了上面的垫话,又给入活作了铺垫,开始入活了。
    3、什么叫活儿(也叫正活或活身儿)
    活儿,就是一段相声的中心,一段相声的正文。叙述情节、刻画人物、表现主题主要靠它来完成。活儿是由好多个情节组成的,每个小情节,必须有笑料,作为一个情节的结束。既有一般,又见高潮,一浪高过一浪,活儿中的各个小情节都要围绕着一个中心,沿着一条线索展开,这样才能直线上升而不至于“折腰”也才能紧紧地吸引着观众。
    相声是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真中有假,虚中有实,既含蓄、又夸张,观众才爱听,爱看,使观众如临其境、逐渐的就入“底”了。
    4、什么叫底
    底就是一段相声的结束,一段相声好比一篇文章,开场白就是垫话,活儿就是正文、底就是文章的结尾。
    一段相声都要有头有尾,情节集中,紧凑,不拖泥带水、干净利落,写出来层次分明、表演起来火爆脆快,听起来印象深刻,回味无穷,使观众寓教育于笑声之中,就能起到了一段相声的作用,这就于底的安排有关了,底安排的好,观众印象深刻,安排的不好,平淡无味,所谓好于不好之别,也就在于底的笑料安排的是否恰当,是否有效果。恰当有效果就响了,反之就“凉”了。当然也不能单纯的去追求效果,而忽略了主题。
    那么一段相声什么时候“攒底”好哪?最好是安排在一段情节的高潮之中,或矛盾的激烈之处,从而产生强烈的喜剧效果。如《东京客人》当日本老太太在中国找到久别的儿子以后,大家要吃顿团圆饭,如果是小说故事到此可以结束了,但按相声的规律来看就不行,光吃饭有什么笑料,还要从吃饭中找出笑料,这个笑料,既合乎情理、又出乎意外,这就是要入底的情节。如《东京客人》:
    甲  说到这儿×××的爱人过来啦××饭菜预备好了,请大家吃顿团圆饭吧!
    乙  对,这顿饭可太有意义啦。
    甲  你看吧,这俩搀着中国老太太、那俩个搀着日本老太太,众星捧月进屋啦。
    乙  真是一幅象征日中两国人民友谊的画面。
    甲  旁边看热闹的紧嚷嚷“走哇,看看去,中国老太太和日本老太太会餐啦,日本老太
    太和中国老太太谈判啦。
    乙  瞧这热闹劲!
    甲  我一看找到了×××,就跟中日友协的小赵告辞。小赵说:“你别走哇、为了找×
    ××,你跑前跑后的,若走了多不好哇。”我一想,也是,留就留下吧,进屋以
    后,啊!桌上摆的全是鸡鸭鱼肉,有中国菜、日本菜,十好几样,那俩老太太坐在
    中间,中日友协的小赵和我坐在老太太旁边。
    乙  还挺有礼貌。
    甲  刚要吃饭、我一看,××没进来。
    乙  哪去了?
    甲  孩子说,陪着司机加油去了,你看这就要吃饭了,还走了,多急人哪!
    乙  这你着什么急呀,那个×××没在,我替他吃得了呗。
    甲  有你什么事呀?
    按照规律底应该有个“包袱”,当然没有笑料也就没有底,写相声时尽量注意就是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