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中华民族 >

寻访"母亲的艺术" 鲁北民间的"女红"记忆(1)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齐鲁晚报 佚名 参加讨论
  五颜六色、形态各异的盘扣仿佛一件件艺术品。
    在过去,女红多半是指女子的一些针线活,像纺织、编织、缝纫、刺绣、拼布、贴布绣、剪花、浆染等等,举凡妇女手工制作出的传统技艺,就称为“女红”。中国女红是讲究天时、地利、材美与巧手的一项艺术,而女红技巧从过去到现在都是由母女、婆媳世代传袭而来,因此又可称为“母亲的艺术"。
    旧时夫家对于择妻的标准,都以“德、言、容、工”等四个方面来衡量之,其中的“工”即为女红活计。在崇尚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拥有一双巧手对于女人来说无疑是极其重要的,所以在很小的年纪,女孩子们就会在家中女性长辈的指导下学习女红。
    广袤的鲁北平原,自古民风淳厚、人杰地灵。在笔者所居的城市滨州,鲁北首家民间博物馆———滨州乡土艺术馆已正式开馆,这座博物馆的馆长正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艺专家”称号的张洪庆老师。走进那极具鲁北建筑特色的土坯屋,迎面而来的便是一股浓浓的乡土气息,剪纸、刺绣、染织……在这里你仿佛能看到一幅鲁北民间女子做女红的动态画卷。
    纺线织布
    学纺线织布是旧时每个女孩子的必修课,上世纪80年代以前,手工织布在鲁北农村很盛行,那时人们穿衣盖被主要依靠自己纺线织布,家家户户都有木制的织布机。农闲时,小院里常传出“嗡嗡”的纺线声和“咔咔”的穿梭织布的声响。手织土布做被里、手巾舒适、耐用,地里不忙时,几家合伙织些粗布。手织土布有着十分繁琐复杂的工序,包括采棉、轧花、弹花、纺线、打线、浆染、沌色、落线、经线、刷线(也叫纕机)、作综、闯杼、掏综、吊机子、拴布、织布、了机等70多道工序。有一段顺口溜是这么唱的:“娘花种,着灰拌,种到地里耪七遍。掐娘花心,落娘花盘,开得娘花白幡幡,结的桃子一连串。小包拾,大包担,担到家里轧车轧、弓子弹,纺的繀(sui)子滴溜圆。拐子拐,篗(ao)子缠,牵机就是龙跑马,纕机就像拉旱船,织出布来门上拴。盆里洗,棒槌掂,老婆做给汉子穿。”
    一段形象生动的顺口溜却也道出了纺线织布的不易,那时晚上熬夜织布是女人们的家常便饭。织得一手好布,是对一个女人极高的赞誉。如若织成的是纯白布,还可交到染房,选中自己喜欢的模具染成蓝底白花的印花布。那时的染房在乡村四处可见,很是平常。如若织成有色彩、有线条彩格的,便可根据不同的颜色,做衣服裤子或床单。很多人是穿土布长大,也是帮着母亲做土布长大的。
    在那些多姿多彩的手织土布陪伴下,乡村女孩挥洒着青春的汗水,憧憬着未来的婚姻。待嫁女子的嫁妆里往往都会有成箱的手织土布,有女孩亲手织成的,也有母亲赠予的。在那个物质缺乏的年代,这已经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