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中华民族 >

纳西东巴文:象形程度很高(2)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中国社会科学报 佚名 参加讨论
“活”的象形文字
    东巴经主要靠口耳相传,东巴从小跟着师傅学习,将经文熟记在心,作法事时背诵出来即可,没必要将经文逐词写出,只要用关键词语提示主要情节就行了。图画式的排列便于“看图说话”,成为东巴们喜闻乐见的一种书写方式。
    那么,东巴文是否只是图画呢?答案是否定的。很重要的一条理由是东巴文中有假借字和形声字。如上图中的,本义是“大秤”,这里假借为“早”;本义是“桶”,这里假借为“出来”。因此东巴文属于文字,只是其形貌还很原始,有图画残余,文字制度还不够完善。
    东巴文的另一个特点是依然在使用。这里要特别强调说明的是,纳西族社会自明清以来就通行汉字,学校、官场都用汉字,东巴文主要为宗教祭师所掌握,用于书写宗教经典,并不是纳西族社会的通用文字。当然,在民间也有用东巴文书写医书、账本、地契、书信等应用性文献的,但东巴文始终没有成为纳西族通用的民族文字。尽管如此,直到今天,在纳西族地区仍有很多东巴能用东巴文书写经书。在边远山区,有的东巴不会汉字,就用东巴文记事和写信。  
    填补原始文字空白
    东巴文被称作“原始文字的活化石”、“世界上唯一活着的古文字”。古埃及的圣书字有5000多年历史,也非常具有象形性,但它失传了1000多年,直到18世纪晚期才被重新发现,虽在19世纪破译成功,但很多信息已无法获得。甲骨文是商代晚期的文字,现代汉字是它一脉相传的后裔,但甲骨文本身已成为历史的陈迹;同时甲骨文已经比较成熟,形体趋于简化、符号化,能完全记录语词,按语序成线性排列,离文字产生的年代已相当久远,要从甲骨文出发去追寻文字产生之初的面貌,往往会感到困难重重。而东巴文产生的时代较晚,不会早于距今1400年的唐初,形貌原始,且还在使用,能看到其鲜活自然的状态;还有一些老东巴健在,他们能读其音、析其形、述其义、讲其用,使我们能更准确细致地认识理解东巴文。这些正好可以填补甲骨文之前原始文字的空白,从材料、视角等方面给古文字研究以新的启示。
    比如注音式形声字产生的原因。甲骨文“星”字作,后又加声符“生”作;“鸡”字作,后又加声符“奚”作。按说象形字画出事物的样子就可以辨识了,为什么还要造出更加繁复的形声字呢?从东巴文看,可能是为了辨形、辨音、辨义,克服原始文字释读的困难。如东巴文“看”作,“见”作,两字很难区别,“看”和(矛)同音,加上“矛”造出一个形声字,凭读音就可以和“见”区别开了。同样,甲骨文形声字“星”、“鸡”的产生,大概也是为了区别(品)、(隹)等形近字吧。
    又如借形字的语音关系问题。甲骨文(育)如女人产子形,又用作“帝后”之“后”;(帚)又用作“妇”, (月)又用作“夕”。前人囿于同字古必同音的框框,认为这些字不同的读法是音的分化,但由于两音差异很大,分化的规律很难说明。其实这种现象在东巴文中很常见,如(牛)又读作“财产”,(斧头)又读作“铁”,(花)又读作“美丽”, (杀)又读作“死”,两种读音之间只有意义上的联系,不是一个词的分化,没有语音关系,因此这种字不能作为古音研究的材料。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