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离现代生活太远的桂平市杖头木偶戏,可谓“简单”——简单的戏棚、简单的打击乐、简单的演唱,这“简单”,其实是原汁原味。被誉为原生态的文化“活化石”、“活态草根”的桂平市杖头木偶戏,2007年被自治区列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原汁原味“活化石” 桂平杖头木偶戏以前没有文字记载。2006年9月,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启动对桂平市石咀镇的长冲根遗址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后,专家发现上万件新石器时代的物品。这些石器,在浔江流域是首次发现。 据专家称,长冲根遗址发现的石器,距今大概有6000-7000年,约在新石器时代中期。也就是说,那时候,桂平就有先民生活。桂平先民以捕鱼和打猎为生,在劳动中产生了原始的巫文化。桂平杖头木偶戏,与巫文化交融,使巫文化得以重生。 桂平杖头木偶戏“起于汉而兴于唐,盛于明清”。它由民间木偶艺人即兴表演:没有现成的剧本,使用桂平土白话演唱,使用本地的木头制作木偶,穿戴的是桂平土布服饰,使用本地惯用的锣鼓,使用桂平原始打击乐。主要反映桂平一带各民族人民以劳动、生活、爱情、婚姻、历史等为内容的传统戏剧。木偶等道具都是自制的,由单人操作木偶并演唱,对故事进行即兴发挥表演,现已变成剧本化的表演,先打锣鼓后演唱、表演,无特定腔调,可自我发挥或创新,设木偶表演棚作表演戏台,用布幕作背景。木偶戏所用表演棚小巧玲珑。 桂平杖头木偶戏与全国其他杖头木偶戏所不同的是,它的唱腔别具一格,分男腔、女腔,忠、奸、老、幼都有相对固定的行腔,锣鼓也视男腔、女腔及忠、奸、老、幼的不同分为多种锣鼓点。桂平杖头木偶戏的锣鼓点,是比较原始的打击乐,由桂平先民的劳动节奏而来,被相关人员誉为桂平原生态文化的“活化石”。 源于生产历史久 桂平杖头木偶戏艺人经常提到一句:“桂平有庙会就有杖头木偶戏。” 庙会,是传说中桂平巫文化之一。庙会最突出的是“三大祭”:一是土地祭,二是山岳祭,三是江河祭。桂平三大祭的香火旺盛,历史悠久。可以说,巫文化与桂平杖头木偶戏血脉相连,是母子关系。 巫文化传承的三类人,分别是捕鱼人、打猎人和古代道公。桂平有浔江、郁江和黔江,三江水量丰富,鱼类很多。捕鱼人习惯下网前唱几句,收网后唱几句,内容主要是感谢养活他们的江河。打猎人打猎时没有唱词,主要是做稻草人,有时把稻草人布置在东,有时布置在西;而陷阱有时布置在西,也有时布置在东,总之是相反方向,声东击西,为的是诱捕猎物。随着农业文明的开始,稻草人更广泛地用在耕种田地方面,目的是驱赶鸟类,保护农作物。古代道公,则制作木头人,使用接魂送魂与感恩谢恩的唱词,感化人教育人。因此木偶戏得名傀儡戏、傀儡子。 桂平杖头木偶戏最初的唱词有人物没故事,或有简单故事而没人物,不能满足当时戏迷的戏瘾,经过不断演变和逐渐完善,才得以流传至今。 “北方有皮影,南方有木偶”。桂平杖头木偶戏列入南方有名的杖头木偶,既是地理上的优势,也是7000年前巫文化的优势。 巫文化是自然形成的,桂平杖头木偶戏是真正的活态草根。 代代相传生命旺 桂平杖头木偶戏分第一传承、第二传承和第三传承。第一传承是汉代以前,第二传承是汉代到元代,第三传承为清朝同治年间(1872年前后)。第一传承和第二传承没有文字记载,到了第三传承才有文字记载:桂平杖头木偶艺人何十二,因为生计问题,从桂平投奔北流的亲戚,后又回到桂平,从此定居于桂平寻旺乡。何十二及其子何旭山,使杖头木偶戏扎根桂平,成为桂平第三传承的第一代杖头木偶艺人。 1893年-1912年,何旭山三个儿子(何顺和、何廷标、何廷才)和黄汉周、黄文周、黄寿周、温景周为桂平第二代杖头木偶戏艺人; 1912年-1934年,何旭山之徒黄载初、黄胜初、黄凤初、黄仕超、陈仲炯、严振、洪锡发、黄亚居八人,为桂平第三代杖头木偶戏艺人(以上均属何派); 1934年-1940年,黄保佳自创黄派,其派共15人,为桂平第四代杖头木偶戏艺人。1940年-1955年,有40人成为桂平第五代杖头木偶戏艺人。其中,18人属黄派、20人属何派,2人何、黄两派兼之。 1955年,桂平杖头木偶戏形成两大派:一是以李辉为代表的李派,即原何派;二是以温健仁为代表的温派,即原黄派。李辉、温健仁均为桂平第五代杖头木偶戏艺人。1983年成立了桂平木偶戏艺人协会,入会人员100多人。 1984年5月,杖头木偶戏艺人李辉代表广西,出席在桂林举办的全国木偶戏会议并参加演出,演出传统剧目《武松打虎》,获得好评。 韦芳(女)、梁雁玲(女)等现为桂平第六代杖头木偶戏艺人。 韦芳,女,65岁,桂平市西山镇沙岗村。1957年开始学习表演杖头木偶戏,后跟随木偶戏艺人温健仁学艺,以学习温派演唱为主。一直至今,仍坚持杖头木偶戏演出。多是一些庙会活动或者乡村办红事,作为助兴才演唱杖头木偶戏。一般收入不多,大部分是靠个人通过别的活路挣钱,来弥补开支,比如改造、添置戏台、布景、木偶和戏服等。 梁雁玲,女,40岁,桂平市西山镇沙岗村人,现为桂平市杖头木偶戏艺人协会会长。1983年开始学习木偶戏表演,主要代表作有《薛丁山》、《南海长城》、《乔装缴枪》等。 几千年的巫文化,靠桂平一代一代人努力,发展成独特的杖头木偶戏,并一代一代传承,可谓饱经沧桑而又厚重。桂平有充满灵性的山水,古老的杖头木偶一定会焕发耀眼的光辉。(黄树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