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中华民族 >

榆林小曲面临消亡危机 从艺者几乎"流离失所"(2)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中国文化报 佚名 参加讨论

    几乎“流离失所”
    今年54岁的王青是榆林小曲的代表性传承人,其祖父王永详在榆林城的鼓楼边开的打银首饰作坊就是当年演唱榆林小曲的中心。王青说,自小受到祖父及父亲的熏陶,他慢慢地喜欢上了榆林小曲。2006年,王青成立了拥有30多名会员的榆林小曲研究会。为了使研究会“居有定所”,他向朋友借了一套闲置的四合院,作为小曲爱好者的活动场所,“那时候我们每周都排练,磨合得很快,每个人的技艺都有提高。”王青说。而且,榆林小曲研究会每周末都会在榆林市南门广场为市民义务演出,仅去年一年,研究会的各类演出、传习活动总计达300场次。而且还整理、出版了《榆林小曲专辑》。
    随着非遗保护工作的深入,榆林市有关文化部门对榆林小曲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如定时发放传承人补助,利用重大节庆活动,给艺人们创造演出机会,使他们获得一些收入等。目前,已有国家级、省级传承人各2名,市级传承人4名。
    但是榆林小曲的现状仍不容乐观。王青对记者说:“由于之前从朋友那借来的四合院已经转让,所以至今我们没有一个可供排练、传习以及存放乐器的固定场所。”记者在王青住的家中看到,一个逼仄的小房间里,除了简单的床铺和柜子外,还摆放着被层层垒起来的古筝、琵琶、扬琴等乐器。王青说:“好多都放不下,有的只能存放在距市中心约五六公里的无量寺里。”
    “每逢大型演出,来往运送乐器就是一件很费神的事。想要带徒弟搞培训,连个地方都没有,谁还能来学?”作为榆林市榆阳区政协委员的王青,曾几次提交了“在步行街巷口租赁四合院,作为榆林小曲展演、保护传承、培养新人的场所”的提案,但一直石沉大海。缺少经费也是榆林小曲面临的困难之一。他说:“榆林小曲研究会是一个以退休人员为主的民间团体,每年花费三四万元。若没有固定经费支持,榆林小曲研究会难以为继。”
    传承后继无人
    由于社会的多元化,年轻人对榆林小曲的了解越来越少,更谈不上喜欢。据王青介绍,目前榆林市传唱榆林小曲的有30多人,其中年龄最大的85岁,50岁以上的占到一半。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学。为了使小曲能传下去,王青招了四五个尚在中学上学的徒弟,但目前他们只愿意学古筝和扬琴等乐器,对于演唱都不太感兴趣。而且,这些孩子长大后有几个能真正愿意继承这门艺术的很难说。他说,自己的儿子虽然也会演奏古筝,但根本没想过跟着学榆林小曲。
    为了改变现状,有的人提到向陕北民歌学习,让更多的人来了解榆林小曲,增加其传唱度。对此,王青说,由于榆林小曲形成至今,演唱只在榆林城内进行,从不涉足城外,甚至就是在几里外的郊区都很少有人会唱。所以,对榆林小曲而言,要想达到陕北民歌的传唱度显然还是奢望。
    在榆林小曲的发展问题上,大家一致认为,榆林小曲应该在坚持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但是怎么创新,不少艺人却有不同的看法。罗新民认为,旧曲子里的一些词“不太健康”,在整理、出版《榆林小曲专辑》时应坚持删除或改成新词,但乔文新却觉得这些词不应该被删除,“因为它是当时人们生活的反映”。有人说应该在榆林中小学音乐课上推广小曲,也遭到了反对:“自己的孩子都不愿意学,别人的孩子就愿意吗?” 王青说,榆林小曲的创新需要进一步思考。因为“如果按传统唱法唱,听众多听不懂;不按传统唱法时,大家又觉得不对味,吸引不了年轻人。”(任学武)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