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凉伞 民俗味儿越来越淡 随着时代的发展,流传千年的“赶茶场”已经渐行渐远,虽然当地依托“赶茶场”经常组织各种经贸活动,但这一古老民俗的内涵和功能都已发生了改变,民俗味儿越来越淡了。 现存的茶场庙与古茶场早已年久失修,当年演戏、斗茶的舞台——宇台也已毁没,茶神祭典仪式中的相关道具、服饰也都损毁严重,急需重新制作。祭茶神活动的祭典法师大都年老,随着他们的谢世,已呈后继乏人之势。另外,现在的青年一代对民俗活动兴趣减少,仅靠民间力量自发组织存在困难,“赶茶场”的生存空间已呈逐渐萎缩的趋势。 最为严重的是许多民间艺术表演形式面临着传承的危机。比如在迎大旗中使用的旗面,由于“文革”等历史原因,一度在整个地区仅剩下一面,现经过抢救也只恢复了4面,很多村庄的迎大旗表演技术也面临失传的危险。又如亭阁花灯,上世纪60年代被作为“四旧”毁灭殆尽,80年代虽然得以恢复,但因制作工艺复杂、制作成本高,要保护发展存在一定困难。目前,大凉伞的制作技艺业已失传,唯一的传人胡福星已辞世,而且他也没有传人,仿造原有作品存在相当大的难度。 针对这一濒危情况,近年来磐安县已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首先,当地恢复并建立了具有一定规模的“赶茶场”民俗文化活动表演基地,并每隔三年举办一次“赶茶场”活动,逐步予以恢复;其次,制定出台了《磐安县民族民间艺术保护规划》,其中对“赶茶场”民俗文化活动做了5年专项保护规划。当地旨在希望通过一系列保护措施的推进,不断挖掘“赶茶场”民俗文化活动的内涵,使其越千年而不衰,在今天仍能得到很好的传承。(王海根)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