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中华民族 >

揭秘老行当:消失的木匠(2)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中国网 佚名 参加讨论

    木匠这门手艺
    木匠作为一门古老的手艺,掌握它的人都是受人尊敬的,整天待在其他村庄的人家里面,拉开杌子,攥紧凿子,抡起斧头,一下一下敲打木头。他们折腾的响声,在很久以前的村庄最为悦耳动听。
    那时候,还没有汽车和摩托车,电刨子和电锯对村人来说还是个梦。大多数的乡人都希望自己孩子有一门手艺,木匠也好,铁匠也罢,拉大锯也中,再不济的,学个阴阳半仙也能混口饭吃。久而久之,村人就变成谚语说:“家有万贯,不如手艺在身”,有了一门手艺,就可以吃遍天下,还净吃好的,自己好过不说,连爹娘、老婆和儿女都跟着享福。
    起初的时候,附近村庄里的木匠们的生意范围在也就是十里八乡,上千户人家,养活十几个木匠不成问题。
    万物归根,木匠也是一样,手艺的好坏至关重要。通常,谁家的小子要学木匠,还得杀鸡提酒,自个儿关系好的就自己去,关系一般的还要请一个有头有脸,和木匠关系好的人当说客,人家答应了,不但了却了一桩心事,也为自家儿子找了一个“吃饭碗”,一辈子吃东家吃西家,省口粮不说,生活水平也肯定要比甩着膀子刨地的那些人强。
    可是,学艺三年,师傅一分钱不给,路费和买衣裳钱还要倒贴。这是一个规矩,谁也没有异议。换句话说,人家师傅收你做徒弟,教你手艺已经是很不错了,再跟人家瓜分劳动所得,就不合情理了。
    可是,木匠这门手艺不怎么好学,一般孩子学三年要是能准时出师,自己单干,就很不错了。有笨一点的,五年还不能独立干。跟着师傅,不仅挣不到一分一毛钱,还得挨打受气。
    一般的学徒都会一门心思地学,想着早点出师。有聪明的,一年时间就把师傅的手艺学到手了。什么东西一旦得到了,就没有了顾忌。徒弟们就会不自主地在师傅面前直起哈着的腰,不再唯唯诺诺,轻则挨骂,重则挨打了。有性格犟一点的,还敢顶师傅的嘴。师傅一看,这小子羽毛长成,不把自己放在眼里了,就提出分开干。
    出师之后的木匠们开始也很难,毕竟,要想闯开名气,有人主动上门找着干活,自己非得再做一番奋斗不可。常常,手艺学成,先从亲戚家做起,再向其他村庄发展。在自己地盘上闯出了名气,才能瞅准时机,向邢台、山西和武安等地“挺进”,生意不怕范围大,对木匠来说,多一个村、多一户人家,就意味着多了一个衣食父母。新木匠的手艺修炼到一定程度,得到村人认可,并愿意免费为其宣传的时候,自己的“吃饭碗”也就算结实了,有的也会自感了不起,很傲,不但对外订了身价,而且对那些跟自己讨价还价的户主冷言相讥,弄得人家下不了台,瞪眼干着急,且无可奈何。
    也有一些手艺好,为人不好的木匠,经常趁没人偷主人的木头,或浮皮潦草地赶时间完工,胡乱凑合。久而久之,生意来源逐渐减少,人说起来,都是恨得牙齿吱吱响。
    在贫穷年代,附近村里大户人家相对稀少,几乎每家请木匠做家具之前,总要把村里木匠的好坏逐个打听一遍,广泛征求亲戚和要好邻居的意见之后,才确定请哪个。这种做法很民主,更重要的是对自己负责。
    其实,在血缘勾连的乡村,哪个木匠好不好,不是一个人两个人说了算的,还要考虑到各个方面的关系。比如说,张木匠如果和主人家村里的某个人是亲戚或关系不一般,自己家又和这一家关系不好,有过节,那他肯定做不了这一家人的生意。李木匠和自己有点亲戚关系,尽管八杆子打不着,但毕竟有一层亲戚关系,李木匠再坏也不可能把尿撒在亲戚头上,那就请他来。若是杨木匠手艺好,人品好,对谁都一视同仁,做家具认真,又快又好的话,请的人自然也多,但这样的木匠几乎没有,即使有,10个里面也难挑出1个。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