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水蜂炮场景 在华人社会,放鞭炮象征喜庆。人们早已听惯了节庆时那噼噼叭叭震耳欲聋的炸响。但这次在台湾盐水镇见识到的“蜂炮”,让我头一回发现,鞭炮原来可以放得如此热烈,如此惊悚,如此震撼人心!那别具一格的“蜂”狂之夜,足以令身置其中的人铭记终生! 2月17日元宵节当天,我们午饭后即从台中赶往台南,一进盐水镇,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便使耳膜震得生痛。镇子街道窄窄的,两边店铺林立,房舍式样陈旧,让人很容易联想起福建、广东一带的某个古镇。忽然间,几个壮汉,光着膀子,合扛一座神轿,直冲过来。他们前后左右地变换着步伐,在街道上晃来悠去,围观的人群被他们冲得像潮水般退来涌去。不时有人点燃挂鞭,扔进路中央,气氛更加沸腾起来。 急忙拐进一家宜兴茶壶店,店主人迅即递上香茶,他叫徐忠明,头天刚从宜兴做生意赶回来。“这一年一次的蜂炮,不能错过的。去年的一个炮城,就扎了20万支冲天炮,5分钟放完,刺激得很。今年这样的炮城,听说扎了300多个,要从天黑放到天亮!”他兴奋地说。 徐先生是土生土长的盐水人,对蜂炮的来由一清二楚。原来,在清朝时,盐水是台湾重要商港,往来海峡两岸的货船,大多在此停靠。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镇上流行霍乱瘟疫,死者日众。地方商绅决计从关庙请出关圣君出巡祈安。从正月十三到十五,神轿载着关公一连绕境三天,沿途施放烟火助阵,瘟疫竟然消弥。以后相沿成习,每年元宵节都要如此热闹一番。只不过“蜂炮”逐渐取代了普通鞭炮,蜂炮也越做越大,花样不断翻新。近年燃放的蜂炮,多是从湖南、广西一带购进,虽然每次都要花费上亿台币,但人们乐此不疲。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从街道各个方向,走出一群群戴着头盔,脖系毛巾,身着棉衣、棉裤、球鞋的“防暴警察”。忽然,关庙附近,响起了密集的鞭炮声,人们立刻向响声处涌去。嗬!几米开外,几座神轿,围着一个炮城,四周又被这些打扮怪异的人群紧紧围住。有人揭开蒙住炮城的红布,点燃引信。先是一束束冲天炮腾空而起,像是打出的照明弹,把飞檐斗拱的庙宇和历史隧道般的街道,照得金碧辉煌。紧接着,横向排列的冲天炮被点燃,一支支如同狂蜂般呼啸着飞射出去,冲向人群,在人们脸旁、身边炸裂开来。它们划过之处,形成了密集的的火线,真像是战争片中的场景! 来自基隆的陈先生,领着一对儿女,也冲在人群前面“挨炸”。他大声对记者说:“能被蜂炮炸上,这一年的财运就会旺。我年年来,灵验得很呐!这次又开了3个多小时车过来,就是想让一家人都沾沾好运。” 晚上9时许,人们会聚在镇中央的国中操场,随着主持人一声令下,这里的主炮城终于绽放了。先是各种礼花弹腾向天空,以黑色的天幕为画板,描绘出一幅幅神奇的图案;随后,瀑布焰火点燃了,火瀑把全场映照得如同白昼。接下来,成千上万支冲天炮呼啸着扑向黑压压的人群,人们在炸声中,像兔子般蹦蹦跳跳,用这种姿态,迎击狂奔而来的鞭炮,把被炸的恐惧和伤害统统化解掉。 80万支冲天炮,和人们的激情一起释放;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在光与火中,接受洗礼,得到升华。难怪盐水蜂炮作为全台湾最热烈的民俗文化活动,能够点燃越来越多游人的热情。 在火光中站立几个小时,身子已感疲累;但此前有点躁动的心,却变得平静而坦然。中华传统文化对于人们心灵的滋养与修复,从盐水蜂炮中可见一斑。(孔晓宁 文\图)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