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才华的青花瓷盘剪纸《梁祝化蝶》 浙江宁波历史文化悠久,剪纸作为一种传统民间艺术在这块土地上延续传承、经久不衰。日前,笔者一行奔赴宁波,历时30多天在甬江两岸寻访那里的剪纸艺人,了解他们的生活与创作以及剪纸在当地的发展状况。 方世华: 在中学普及剪纸艺术 慈城位于宁波市江北区,是一个古老的城镇。在当地文化干部的带领下,我们穿过青砖蓝瓦的慈城老巷,找到了慈城中学的退休教师——方世华。退休前,他教过化学、物理,但让他最得意的事还是教学生们剪纸。他认为,在中小学校进行普及是一条不错的传承路径。 上世纪80年代,宁波开始在中小学校推广剪纸艺术,方老师是这一活动的亲历者。他说:“当时市里对剪纸的传承很重视,要求各个学校都要开课,而且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因为在剪纸方面有一定的功底,因此有一段时间,我经常在宁波下属的几个地区,如余姚、象山、宁海等地奔波,拿着一把剪刀到处给当地的老师们上课。由于同事和学生们当时很难在学校里见到我,因此他们都戏称我是‘不上课的老师’。”说起这段往事,方老师脸上流露出笑意,想必那是一段紧张而美好的日子。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次大规模的艺术启蒙活动,为剪纸在宁波培养了一批爱好者,使剪纸艺术在今天的宁波仍旧生生不息。 方世华认为,剪纸是最久远的民间艺术之一,中国民间工艺如烧瓷、雕刻、刺绣等艺术的发展都与剪纸密切相关。 “比如,过去木工做木雕时,由于他们大都不会画画,因此很多时候都是由剪纸艺人先剪好图案,再贴在木头上进行雕刻的。”直到今天,在宁波的古家具制作过程中,仍有剪纸艺人的创作身影。目前,方世华正忙着做一件事,就是收集雕刻、陶瓷、金银玉器制作等老工艺流传下来的古老图样——粉本,“粉本其实就是剪纸的图样,过去各种工艺艺人就是在这些图样上进行再创作的。把这件事情做好,对剪纸历史的研究和发展将大有裨益。” 罗枫: 剪纸界的劳动模范 在宁波市中心的一个商务大楼里,我们找到了剪纸艺术家罗枫的工作室。罗枫虽已年届七旬,但仍为剪纸事业忙碌着。 回顾以往的人生经历,罗枫说自己工作虽然换了很多,但无论从事什么工作,他都没有放弃过对剪纸艺术的追求。他爱人说,年轻时他就是每天晚上埋头剪纸,再把稿子投出去。罗枫说,能证明自己还剪得不错的就是能够不断地发表作品。据悉,从15岁在《余姚日报》发表剪纸处女作开始,他已创作作品近万件,在全国各类报刊发表剪纸创作数千幅。另外,他还创作剪纸连环画和儿童剪纸读物,编撰剪纸教材。如今,他仍有干不完的活,每周都要到学校给孩子们上剪纸课,也有政府或企业的订单要完成,他笑着说:“我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剪纸界的劳动模范。” 他表示,目前他已经有了很多学生,这让他感觉很欣慰,而他晚年最大的心愿就是再创作一批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作品,据悉,已经有一位江苏的企业家表示愿意投资。“现在老了,眼睛不行了,趁着还看得见,要把心里想剪出来的赶快剪出来。” 谢才华: 卖了住宅建剪纸艺术馆 在宁波象山有一个谢才华剪纸艺术馆,它坐落在嵯峨山脚下,建筑风格稳重、典雅。走过一座清风桥,步至大门前,青花的剪纸楣板便映入眼帘,拾阶而上,正对门的是一幅《和谐》图,这是谢才华的剪纸代表作。据悉,为了创办这个艺术馆,谢才华卖掉了自己仅有的一套住宅。艺术馆里不但展示着他在不同阶段创作的作品,还收藏着他的老师——已经去世的象山剪纸和农民画艺术家高妙兰的作品。 从童年时代,谢才华就与剪纸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的家乡象山樟岙村是一个山清水秀、文化底蕴深厚的小山村,被著名画家潘天寿誉为“中国农民画里程碑式人物”的高妙兰就与他同村,还与他有些亲戚关系。高妙兰不仅农民画画得好,也是一位剪纸高手,那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鸳鸯、蝴蝶给幼小的谢才华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高妙兰的熏陶下,谢才华渐渐迷上了剪纸,并且一发而不可收。尽管没有进过艺术学校,但谢才华的剪纸作品却格外生动。他还结合自己的实践,发明了一种“套色剪纸法”,用这种方法创作的作品,远看就像是一幅油画,画上有好几种色彩,分层剪贴,弥合接缝。这种新型奇特的表现手法,是对剪纸艺术的可贵探索与实践。他还经常利用业余时间义务为象山老年大学及中小学开办剪纸培训班,希望这门艺术后继有人。 通过寻访,笔者发现,这些民间剪纸艺人已把剪纸视为生活的一部分,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寄托在自己手中的剪刀上。同时,当地政府在剪纸传承和发展上也想了许多办法,比如宁波慈溪文化馆通过举办培训班等方式,发现和培养民间的艺术人才,并为剪纸艺术家建立了个人艺术档案。如今,在政府和民间艺术家的共同努力下,各种类型的剪纸培训已走进宁波的社区和学校,在城市和乡村培养了一批爱好者和未来的传承人。(李建荣 李泾婷)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