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会上市民与月亮“零距离”接触。 地点:重庆涪陵 报告人:卢毅然(“70后”) 三年没回重庆涪陵老家过年了,今年终于咬牙加入春运大军,一家子在老家过了一个有滋有味的兔年春节。 我和我哥弟兄二人,多年“漂”在北京,工作、成家、生子;我妻子也是涪陵人,岳母也已多年“常驻”北京帮我们带孩子——这样一个庞大的“还乡团”队伍,每年都会为是否回老家过年、如何“团购”火车(飞机)票等问题而产生“幸福的烦恼”。 众所周知,春运买火车票难,买回重庆的票更是难上加难。前两年春节,考虑到“还乡团”成本等问题,都是年老的父母“逆春运潮流而动”来京和我们团聚。然而,在北京过年实在无趣。今年也没多想,提前10天一大早在售票点顶着寒风排了几个小时队未果,正在考虑是否豁出去开车四千里回家之时,有朋友主动说能帮我们买到回重庆的火车卧铺票……于是,经历了近10天忐忑不安的等待,在火车开动前一天晚上才拿到票,已无数次发誓“不再给铁道部捐银子”的我,带着妻、女和岳母仓促“逃离”一冬无雪的北京,总算踏上了回家的旅程(家兄、嫂因工作原因,大年初一才带着侄儿坐飞机回渝)。 火车入川后直至重庆站,一路的青山绿水滋润着久居枯黄北方的游子的眼睛和心情。妻兄开车来接我们,居然因堵车而迟到了。“‘五个重庆’挤在一起,能不堵车吗?”开玩笑归开玩笑,作为“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的重庆近年来的飞速发展确实是令人惊叹。特别是从2008年重庆市委提出建设“五个重庆”(宜居重庆、畅通重庆、森林重庆、平安重庆、健康重庆)之后,重庆经济、社会、文化各项事业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唱红打黑促和谐”在全国叫响的背后,反映的是老百姓实实在在安居乐业得实惠,吃苦耐劳、生性耿直又敢想敢干的重庆人的 “幸福指数”能不噌噌往上“蹿”吗? 主城里的堵车只是小插曲,以“畅通重庆”为目标的交通大发展在“五个重庆”中给人最直观的感受。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和铁路、轻轨等的规划建设,使“四小时重庆,半小时主城”正在逐步成为现实。回家路上,看到的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渝涪高速公路的收费站从两头往中间靠拢了。这反映的是重庆城市化交通格局的扩展,计划中的重庆绕城高速外环,将连接主城周边一连串重要区县,长近120公里、已建成10年的渝涪高速正是这环线的一部分。而里程更短的沿江高速渝涪段、涪陵到重庆江北机场直通高速以及涪陵到其他区县的高速也在规划和建设中…… 位于长江、乌江汇合处的涪陵,曾为巴人故都、川东重镇,更以榨菜之乡而闻名。从曾经占据下川东地域半壁江山的涪陵地区,到地级涪陵市,再到1997年重庆直辖后划归为重庆的一个区,涪陵近年来的发展就是三峡库区和“大重庆”发展的一个缩影。“一天当作两天用,五年干成十年事。”去年年底重庆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涪陵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提出到2020年把涪陵建成100万人口的“城乡统筹发展的现代化大城市”的目标,使涪陵人深受鼓舞。三年没回来,涪陵城市面貌又有大变化。气势恢宏的涪陵长江三桥、乌江二桥已飞架在两江之上,两江交汇处的涪陵大剧院也呼之欲出,而我父母曾经先后住过的三个“家”已经无处找寻——因为三峡工程和涪陵城市建设,10余年时间父母搬了三次家,从“175米”线附近的江边一步步搬到了四环路边的山顶。 旧时街巷已改,满眼高楼大厦,何处是真正“老家”?答案尽在亲情中。从年三十到正月初七,陪父母、走亲戚,陪妻子回乡下老家祭拜岳父之墓,写春联、祭祖、拜年、放鞭炮、吃席桌、乐天伦……这才叫真正的过年呢! 涪陵还有一项在全世界也堪称独一无二的“年俗”:大年初二,和父母、兄嫂一家特意去参观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被誉为“世界唯一古代水文站”“水下碑林”的涪陵白鹤梁题刻,曾是三峡水库淹没区唯一的“国保级”文物保护单位。“白鹤绕梁留胜迹,石鱼出水兆丰年。”以往每年冬春长江枯水时节特别是春节前后,白鹤梁现出水面时,乘舟到梁上观看石鱼和历代题刻蔚为涪陵人一大“风雅”民俗;三峡工程上马后,经过10余年的论证、确定方案和施工建设,白鹤梁题刻以在原地建“无压容器”水下博物馆的方式保护下来,于2009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建成开馆(央视进行了现场直播,后又因清洗处理而闭馆,2010年4月底重新开放),成为世界第一座对水下文物进行原址保护和开放参观的水下博物馆——这是白鹤梁水下博物馆重新开放后迎来的第一个春节,尽管石鱼或许永远不会再现出水面,参观者仍络绎不绝而来……在水下40米深的“潜水艇”中透过“舷窗”观“鱼”,成为延续民俗精神的全新体验。 总结我这一趟回家过年之行,正是:五年干成十年事,“惊艳”老家大发展!巴渝热土亲情浓,石鱼入水亦丰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