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中华民族 >

话说京城老行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3)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网络 佚名 参加讨论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老北京的行当儿很多,在老北京的胡同、街巷里时常可以看到卖布头儿的和磨剪子磨刀的、收购旧物的、剃头的等等.随着时间的推移,胡同里的叫卖声连同“响器”发出的各种声响逐渐消失了,很多老行当儿也随之逐渐消失,透过这些消失的传统习俗,可以感受到老北京人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每一种行业的兴衰,都勾勒出北京人生存状态的改变。
    厨师行当
    端着烫热的二两小酒,掰半拉花生仁,品尝着美酒和花生米的余香,谈论着老北京的三百六十行,其乐无穷,其中可资谈助的莫属厨行,按其分类及其服务惯例而言,则应属全国第一,其等级分类极为严格,老北京人一看就门儿清,用餐人该选择谁,丁点儿也错不了。它们分成厨行、饭庄、饭馆,一目了然。
    厨行,为最高者,俗称“口上”,分厨房口和茶房口,组织者称“头儿”,分厨房头儿和茶房头儿,都是比较有名气的人。在其住家门口钉一个木牌,上写“厨行某人”。“口上”又分清真口和汉民口。清真口多而且分散,有牛街口、朝外口、德胜门口、崇文口等。汉民口则集中,只分东口、西口,东口在崇文,西口在宣武。两个口又分厨房口和菜房口。每个口都有值班的。凡是做散活的(临时工),无论是厨师还是茶房,都自称是“口上的”。他们都在“口上”挂号,就是把自己的姓名牌子挂在口上排列整齐的小钉上,如果有活干就把自己的牌子翻过去,应完活再翻过来,表示在家等着活干。事主有事可直接到“口上”请人,总头儿就根据任务大小安排人力,厨房口和茶房口就分别派人,被约的人就自带刀勺围裙等按时到场,算账之后要给“口上”相当的报酬。“口上”应活的工具,除自备刀勺围裙外,其余的都是租赁而来。
    剃头挑子
    剃子这行是清朝进关以后兴起来的。清朝以前汉人一直是拢发包贴,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清朝入关以后,下令剃发梳辫,遭到汉民反对。直到入关一年以后,南京明弘光小朝廷覆灭,清政府为了统一全国人民的家冠装束,于1645年8月(顺治二年七月)再下令强迫人民一律剃头梳辫,并限十天内全国人民全部剃头,违抗或逃避者,杀无赦!
    北京是都城,对这项命令执行得更严。摄政王多尔衮下令派包衣三旗的剃发匠在地安门、东四、西四、正阳门等主要路口,搭起席棚,内供清帝圣旨牌,凡过往行人有留发者,便拉入棚内强行剃头,违抗者当场杀死,把人头悬在棚杆顶上示众。当时这种剃头棚,全是执行命令的官棚,不收费用。后来清政府为了彻底贯彻这一命令,便扩大剃发队伍,准许清军入关时在京东各县虏来的民(当时称为“左翼匠役伙夫”)向政府请领牌照,在各街道、胡同建立剃头棚做剃头生意。从此以后,北京就开始出现了私营剃头行业。当时干这一行业的大部分是武清、三河、香河、宝坻等京东各县的人,尤以宝坻人最多。从清初直至民国二十年左右约三百年里,北京的剃头行业大都由宝坻人担任。
    杠房
    杠房这个行业在北京已存在多年。北京杠房行业的经营者,大体上分为两帮,即山西人经营的山西帮和北京人经营的北京帮。
    杠房业本是出租葬礼仪仗的,它包括满汉两族各种仪仗执事,如罩棺材的绣花缎缎子官罩,仪仗队用的开道锣、伞、扇、旗、牌、车、轿、硬器等设备。在办事时,按用主的地位职称,什么人用什么样仪仗执事,不能乱用。尤其是满族臣民,分内外八旗,品级有高有低,不许有一丝一毫的差错,而对汉民则另有一套。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