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案丰富的黎族骨簪 海南民间绝艺 骨器是人类继木器、石器发明之后又一重要发明,在史前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骨料是史前时代最重要的制作工具的原料,骨器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起过重要的作用,与石器、木器的作用不相上下。近代民族学调查,在海南岛黎族地区保留着较为古老的制骨工艺。在所有的骨雕中,骨簪最为精美,雕刻技术最为高超,所含的文化密码最为丰富。 北方狩猎民族的制骨工艺已经基本消失,海南岛的制骨工艺在全国来说更显弥足珍贵,成为研究黎族历史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如今在黎族地区骨簪已难得一见,掌握骨簪制作技艺老艺人相继离世,王启敏,黎族骨簪最后的制作者,也成了一个孤独的存在。 黎族妇女盛装时喜欢佩带首饰。从头钗、耳环、项圈到手镯、脚环样式很多,多为银质,各地区略有不同。五指山、琼中、保亭的妇女喜欢佩带多重项圈和月牙形项圈;乐东和沿海地区的妇女喜欢佩带多个圆形耳环;最有特色的是白沙润黎妇女的人形骨簪。 近代民族学调查,在海南岛黎族地区保留着较为古老的制作工艺,骨器的种类有:骨铲、骨刀、骨刮器、打纬度刀、骨梭、骨镖、骨梳、项饰等。骨簪为骨器中最精美的骨雕。 妇女挽髻于脑后,插入骨簪起固定作用,防止发髻散开,同时作为装饰品、美的象征。随着现代文化的冲击,如今在黎族地区,骨簪已经难得一见,掌握骨簪制作技艺老艺人也都离开人世,王启敏,黎族骨簪最后制作者,也成了一个孤独的存在。 骨簪雕刻绝艺人 眼前这个四十多岁的男人,有些消瘦,下巴尖尖,颧骨高高。8月17日,白沙的天空飘着细雨,我们跟随着王启敏,走进他的家,走进他的骨雕世界。 王启敏家在白沙县城的一隅,房子有些老旧,走进有些昏暗的屋子,二楼的一间小屋子便是他的工作室。在屋子的墙壁上,挂着一些动物的骨头,桌子上摆放着一些骨簪的成品和半成品,还有刻刀等。 找个凳子,记者坐下,王启敏开始向我们介绍:骨簪是黎族文物中的精品,被定为一级民族文物。如今,当世人渐渐了解黎锦、龙被等珍贵黎族文物时,骨簪却仍披着神秘的面纱,世人知之甚少。 王启敏在白沙县文化馆工作,多年来一直从事文物普查工作,而正是这份工作,让他和骨簪结缘。 1993年,王启敏随国家博物馆工作人员在白沙进行文物普查时,来自北京的专家宋兆麟看到骨簪技艺流失的现状时,很是担忧,就告诫王启敏,一定要向老艺人学习制作骨雕的技艺,将其传承下来。 王启敏当时就答应了宋兆麟。宋兆麟回到北京后,就买一个一套刻刀,给他寄了过来。 学习骨雕,并不是件容易的事,由于骨簪的花纹图案丰富多彩,风格各异,花纹图案不能预先画模,而是雕刻者根据自己对图案的构思和理解直接刻上去的,这也是老艺人相继去世,年轻人没人传承的一个重要原因。 可贵的是,王启敏从小就喜欢画画和雕刻,在课余他喜欢用铅笔和钢笔在纸上绘画素描,在木版和竹片上用小尖刀雕刻简单的动植物和花草图案,这为他学习骨雕打下了基础。 从1993年起,王启敏开始跟黎族老艺人符亚国学习骨雕,在老艺人的精心指导下,渐渐地学会和掌握骨器制作和骨雕技艺。 就在王启敏学会这门技艺并开始着迷时,符亚国也离开了人世。 王启敏成了白沙乃至全省唯一掌握骨簪雕刻的人。 雕刻技艺代代相传 看着眼前这位其貌不扬的中年男人,很难想象桌上那精美的骨簪竟然出自他手。更很难想象,一枚小小的兽骨上,能雕刻出如此精彩的花纹,如此精美的文化密码。 王启敏说,在多年的文物普查中发现,黎族地区有着悠久的骨雕文化,只是现在渐渐地淡出人们的视野。 他告诉海南日报记者,在生产、生活中,黎族对动物的骨骼尽其所用。骨料一是来源于狩猎;二是家畜宰杀后留下来的。骨器的种类有:骨铲,主要用途一是掘土、除草,除灰和食具;骨刀,主要用于收山栏稻;骨刮器,用于脱取山栏稻谷;打纬刀,又名机刀,是原始织机的重要机件;骨梭,为织鱼网的工具;骨镖,为刺鱼的工具,安有特殊的木柄和绳索;骨簪,用于美发、固发;骨梳,用于装饰头发;项链,用于装饰和避邪。 在所有的骨雕中,骨簪最为精美,雕刻技术最为高超,所含的文化密码最为丰富。现在在民间寻找骨簪,越来越难,人形骨簪是黎族妇女的头饰品之一,既是雕刻精美的民间工艺品,又是黎族珍贵的民俗文物。 骨簪的雕刻技艺是父传子,代代相传延续至今。骨簪一般是自制自用的,如供自家的妻子、女儿、媳妇使用,有时也赠送给亲戚好友,有时也作为商品,主要是用来以物易物,如用来换取生产工具、衣服、耕牛等,可见其价值的昂贵,但没有直接买卖换取金钱。此外男青年把骨簪送给心上人作为定情物或纪念物,妇女则将其视为爱情、婚姻的象征。 无论是自用或是他用,骨簪的作用始终没有改变──头饰品。妇女挽髻于脑后,插入骨簪起固定作用,防止发髻散开,同时作为装饰的饰品、美的象征,是异性对妇女美与否的评判标准之一。妇女在走访亲戚、出嫁、节假日等重大活动都插戴骨簪,这已成为白沙润黎妇女服饰的一个重要标志。妇女死后必以骨簪作为随葬品,要砸碎以防被人拿走,这样才能与死者相伴相随。 王启敏说,由于骨簪父子相传的特质,这成了骨簪流失的一个原因。而骨簪流失的另外原因还有,当时在文革期间,曾烧毁一批骨簪;在上个世纪90年代,广东博物馆征集走一大批;不法外商和文物贩子参与贩卖,以及一批骨雕老艺人的相继去世,都是导致骨簪日渐稀少的原因。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