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种夏耘,秋收冬藏,这是古人总结自然与生命规律,在传统农耕文明的背景中,人们倾向于将人比喻成一种植物,有根脉,也有四季,而金秋则恰好是其最旺盛、最饱满的阶段,故老北京的金秋文化异常丰富。 首先是社日,在立秋后第五天称为秋社,这一天邻里要聚在一起“荐新”,就是饮酒尝新谷,不能动针线,据说可防耳聋,此外全体放假休息。不仅农村有社日的风俗,城市也一样,社日还有庙会等。 此外是“贴秋膘”,秋天恰逢百果丰盛,此后则是漫漫冬季。古人认为,冬天消耗大,需在秋天补充,此外,从生理结构看,人体在秋天营养吸收能力也比较好,适合调养。老北京“贴秋膘”以羊为主,所谓“秋风起,涮羊肉”、“要吃秋,有爆肚”等,食蟹也蔚为风气。老北京金秋喜食半成熟的青玉米,将其做成窝头。 金秋最盛事还是郊游,但老北京郊游的内涵和今人不同。今人多是厌倦城市生活,希望回归自然。而老北京城市的自然环境较好,郊游不完全是为了亲近自然,主要是为了获取对生命的体悟。 在传统价值观中,人们将自然和人看成一体,比如出现重大灾情,皇帝会发罪己诏,表示是因为自己执政有失误,才招致了天怒。这种“自我检讨”是异常认真的,如灾情得不到遏制,皇帝还要主持皇家祈祷、减膳、放宫女回民间、大赦天下、重新审问旧案以杜绝冤情等,甚至不能到正殿办公,只能在偏殿问事,历史上还有过因天灾而请求辞职的皇帝。在古人看来,这很合情合理,皇帝既然是天子,就要为天灾负责。 所以老北京人的金秋郊游,带有调整自然与人之间关系的含义,以看银杏、看红叶和听鸣虫为主。 银杏树挺拔,少旁枝,比喻做人应刚正不阿,不畏霜雪,此外银杏寿命长,象征君子应卓尔不群,历久弥新。 红叶则壮观凄美,展现了自然界的伟大力量,观赏红叶的生长,可洞察、体会红叶与生命的陪伴,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想。 听鸣虫,则以西山为主,这里盛产铁皮蝈蝈,通体青黑色,是老北京独有的品种。欣赏虫鸣,可知人在世界并不孤独,还有众生相伴,在没有录音机的时代中,虫鸣化解了太多的寂寥。 金秋是收获的季节,但在收获的同时,应知这份收获源于自然的赐予,它给予我们甚多,所以我们不应抱怨自然,而是应更多地去倾听它的声音,正是这份深深的敬畏之情,造就了老北京独特的金秋文化。 本文材料主要引自《北京志·人民生活志》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