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中华民族 >

藏戏的起源与发展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东方网 佚名 参加讨论

    黑格尔曾经说过:“哪个民族有戏剧,就标志着这个民族走向成熟……戏剧是一个民族开化的民族生活的产物。”生活在我国西南部青藏高原上的藏族,就是一个古文化十分发达,堪称相当成熟的民族。她所创造的举世瞩目的藏戏艺术之神奇独特、灿烂辉煌,正好印证了世界智者有关民族成熟与否的论述。 
    藏戏与跳神:“起源”仍是一个谜。在距今600多年前的雪域高原上,藏戏是怎样出现的?一种学界观点认为源于跳神。
    跳神是一种巫术艺术,藏族早期信奉原始宗教——苯教,就用跳神这种舞蹈来驱鬼娱神,祈祷吉样。正式作为藏传佛教寺庙舞蹈的跳神,源于公元8世纪赤松德赞时期。据传,在唐朝文成公主入藏以后70年,金城公主又嫁与藏王赤德祖赞,所生一子赤松德赞继承了王位。当时因佛教在藏区的广泛流传,引起了苯教的反抗,西藏的社会秩序一片混乱,民不聊生。为救度众生,藏王便迎请天竺高僧莲花生入藏来宏扬佛法。莲花生对苯教并不一概排斥,而是采取“收纳法”,将苯教中驱邪慑鬼的宗教仪式吸收到佛教密宗中来,同时还兴建了藏区第一座佛教寺庙桑耶寺,在寺庙的开光典礼上演出了他编排的大型宗教舞蹈“跳神”,藏语叫做“羌姆”,汉语称“金刚驱魔神舞”,俗称“打鬼”活动。
    跳神虽是宗教舞蹈,但它有乐器伴奏,有简单的故事情节,戴面具表演,有假定性的情景和人物,已初具戏剧的因素。法国人今枝由郎在《老工夹布仪礼考》一文中,曾记载西藏大昭寺跳神的详情:大昭寺前,耸立一个用柴草扎成的魔鬼,在高僧主持下,几千僧众集体念经,对鬼怪加以诅咒震慑。接着由喇嘛戴着各种鬼怪、神佛的面具上场舞蹈,最长的要演出十三幕。最后一场“送祟”,由众喇嘛把魔鬼绑赴刑场,扔进柴堆,放火焚烧。此时驱邪降魔大功告成,将胜利果实(即糖果、花生、瓜子、水果等)抛撒于人群中,人们抢吃后可保一年平安。同时,还要由一人装扮成活鬼,被众僧驱逐出拉萨,他必须在外地深山中躲藏一段日子才能潜回。
    藏戏的诞生,学界还有一说,即源于民间歌舞,关于此还有一个传奇故事。
    传言18世纪噶举派僧人唐东甲波,立志在雪域各条江河建造铁桥,为众生谋利。他煞费苦心,募筹造桥经费,历时3年多仍未成功。后梦中得到女神指引,到山南琼吉地方,找到能歌善舞的七兄妹,组成演出团体。唐东甲波亲任编导,用跳神舞蹈来演绎生动的故事,从而揭开了藏戏诞生的序幕。唐东甲波也靠演戏募捐造桥120座,驰名的泸定铁索桥便是其中之一,他被尊为“铁桥大师”和“藏戏祖师”。
    白面具戏早于蓝面具戏,但具体发端于何时,没有确定的说法。据说,白面具戏唱腔“朗达”中穿插的“哎咳咳咳、哎咳咳咳”的叫喊声,是直接模仿藏族早期祭祀仪式中动物的鸣叫声发展而来的。8世纪时,藏族民间歌舞百戏,包括各种宗教艺术表演都已发展到一个高峰时期,这就为藏言辞高度综合的戏曲艺术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8世纪建造的桑耶寺,在其壁画上反映它落成的欢庆场面中,有三个白面具藏戏队演出的画面。一个在正殿大门处,另两个在正殿左右两侧的院墙上。画面一致,有七个戴白山羊皮面具的“阿若娃”(后改称“温巴”)、两个甲鲁、三个拉姆。其中一个拉姆在司钹,靠近司鼓的伴奏者站着。这种演出形式,除拉姆少了四个,还少了一个司钹的伴奏者外,与今天的白面具藏戏的开场仪式戏的演出形式完全一样。
    在桑耶寺壁画上,对一些富有生活情趣的表演,下边用藏文注有“短嘎尔”字样,意为歌舞戏剧。在后来的许多文字记载中白面具戏和蓝面具戏都被称为“短嘎尔”。如第司桑结嘉措写的《布达拉宫五世达赖喇嘛灵塔目录》载:“众人称为拉姆的短嘎尔演出了《诺桑王传》。”在噶厦财政机构“孜恰勒空”档案文书登记中,各种藏戏或藏戏剧团均写作“拉姆短嘎尔”。白面具戏中阿若娃的腰饰“贴热”和手持的道具彩箭,在早期民间歌舞和艺术表演如“阿卓”“仲孜”(野牛舞)、谐钦、热芭、林芝的羌博中都有所见,白面具戏与这些表演艺术的结构也都是由开场、正式节目(正戏)、结尾三段组成。据此可见,藏族最古老的白面具戏在8世纪时已基本形式,13世纪后才逐步丰富、完善,其发展的速度是比较慢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