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卡教父子》是在门隅地区流传很广的一部门巴族民间戏剧作品。 这部戏剧共分五场: 第一场--"降魔",主要表现大鹏降伏妖魔的过程。这场戏完全用舞蹈表演,没有说、唱。从这场戏的情节和内容来看,融合了门巴族古代神话,反映了门巴族对"创世之初"的一种观念和认识,即认为"创世之初"是魔鬼猖獗,灾难横溢;而后,有力大无比的神鹏降伏了妖魔,平息了灾难。 第二场--"兴旺"。主要表现猪、牛驱赶妖魔入地府的过程。这场戏也是完全用舞蹈表演,没有说、唱。从这场戏的情节和内容来看,不仅反映了门巴族"土地崇拜"的观念,同时反映了对幻想中存在的地狱如何产生的解释,即认为是由于猪、牛把大地上的妖魔驱赶到地府之后而形成的妖魔世界,从此大地上才得到安宁,出现兴旺景象。 第三场--"人间",主要反映人间的世俗生活。这场戏和下面的两场戏都是舞蹈表现、道白、歌唱,错落穿插,紧密结合,以描写婚姻和战争为主,反映了人间的爱与恨,喜与悲,善与恶,正义与妒嫉,和谐与冲突,和平与战争等等纷繁复杂的矛盾着的现实世界。这种对人间的理解,正是从对现实世界的深切感受中获得的。 第四场--"出猎",主要反映狩猎生产劳动的实践活动。在这场戏中,从出猎、下套、撒网、唤狗、放狗、扑获等几个方面,形象地再现了勤劳、勇敢的猎人狩猎的场面,犹如身临其境;同时又细致入微地提示了猎人在狩猎生产实践中有悲有喜、错综复杂的心理活动,恰似切身所感。这正反映了劳动人民与大自然作斗争的艰难历程和顽强精神。贡布多杰妄图夺走阿拉卡教父子所猎获的花鹿,米拉日巴又出面作证,偏说"这只鹿是从家里逃出来的家畜",这些场面饱含了受尽压迫和欺凌的劳动者淤积在内心的愤懑和不平,客观上暴露了封建农奴制社会的残酷现实。 第五场--"地狱",主要是反映猎人因"杀生"而被当作"罪人",在地府里所遭到的惩罚。"罪人"在《辩词》中发出狂怒的控诉: "我不得不犯罪呀,我不得不犯罪呀!家里人口多,缺吃苦熬煎。呜呼呼呼,……,我不知青天之上有佛国,我不知沙石之下有地狱。 我不得不犯罪呀,我不得不犯罪呀!呜呼呼呼……饥饿只得吃冷的肉,焦渴只得吃冷的血,冬寒只得披冷的皮。我不得不犯罪呀,我不得不犯罪呀!我不得不犯罪呀!呜呼呼呼……" 纵观全剧,反映了生活在封建农奴制度之下的门巴族人民对现实的理想和态度,抒发了内心的感受和愤激,表达了对不平的现实的怨怒和反抗。可以说,这是在封建农奴制度之下产生的一部劳动人民的英雄史诗。 《阿拉卡教父子》同门巴族其它民间戏剧一样,演出时均带假面具,根据不同的角色分别制成。不同动物形象,还要身披不同动物服饰,多以不同动物皮革羽毛披挂。门巴族民间戏剧以跳为主,在锣、钹的伴奏下跳舞,一般是二人奏锣,钹。道白很少。跳和唱不同时进行,即跳时不唱,唱时不跳。戏剧唱词是采用散体歌谣形式,音节、句数都不受限制,比较自由、流畅。唱词曲调,随内容和情感的变化而变动,极尽曲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