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叶经以现代方式走近大众 贝叶经的价值到底体现在什么地方?其未来将怎样?在景洪市委宣传部的介绍下,我们来到了西双版纳少数民族研究所暨贝叶文化研究中心。 贝叶经曾为道德手册 在研究所,记者见到了负责编辑《中国贝叶经全集》的贝叶经研究专家岩贯,他先谈起了贝叶经的珍贵价值。 贝叶经不仅记载了佛教经典,还有傣族的人文历法、社会历史、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内容。岩贯一再强调:“贝叶经不仅是佛教经典,更是傣族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是傣族人民的百科全书。贝叶经之于傣族文化,就如同甲骨文之于汉族文化,是历史的见证与文化传承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链条,贝叶经的历史、民族、文化价值是显而易见的。” 岩贯接着说,由于贝叶经中记载的内容非常广泛,当年许多傣族人便将其中的内容作为自己道德行动的标尺。可以说,贝叶经也为傣族社会的和谐作出了一定贡献。此外,由于版纳的傣族与泰国的泰族、缅甸的掸族等具有相同的族源及信仰,研究贝叶经对于安定边疆、发展与东南亚的交流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曾花高价到缅甸买贝叶经 岩贯介绍,由于贝叶经珍贵的价值,建国以来,各级部门做了许多对贝叶经的研究、保护与发掘工作。有关部门统计,傣文贝叶经中已译成汉文的文章或专著已达1300多篇(部),许多学者写出了不少以贝叶经为主题的论文。另外,大型舞剧《兰嘎西贺》;大型音乐诗剧《泼水节》,电影《孔雀公主》等就是根据贝叶经的内容创作的。 在研究所,记者还见到了两位从事贝叶经翻译、整理的老专家75岁的刀曙明与68岁的刀新华,他们也是两位会制作贝叶经的老人,当年也曾出家。据他们介绍,大概在10年前,他们俩与研究所的相关负责人一起到缅甸购买贝叶经:“在文革的时候,贝叶经被烧了不少,州里自己所有的贝叶经已不够研究所用。”他们从缅甸买了约100部贝叶经,花了至少50万。现在,这些贝叶经书原本及一些棉纸经书共千部左右,放在一间设置了书架的收藏室中,这些珍贵的贝叶经原本是研究贝叶文化的重要素材,在研究所收藏室中最古老的贝叶经,已经有600年的历史。 百卷《中国贝叶经全集》明年面世 三位专家所在的贝叶文化研究中心目前着手进行《中国贝叶经全集》的整理、翻译、出版。2001年召开了第一届全国贝叶文化研讨会后,2002年,西双版纳州政府与云南大学贝叶文化研究中心等共同合作,启动了“抢救树叶上的傣族文化”行动,着手翻译整理出版《中国贝叶经全集》100卷,昆明汉慧经贸有限公司负责投资印制。目前,其中1至40卷已出版发行。明年,100卷将全部与读者见面。 《中国贝叶经全集》翻译出版是个庞大工程,少数民族研究所及贝叶文化研究中心为此专门成立了工作小组,约有十多位傣族学者、专家,他们还细分为抄写组、翻译组、校对组等。全集的内容包括贝叶经中的佛祖本经(即傣族佛教经典),以及天文地理等方面的傣族文化典籍,是工作组从浩如烟海的贝叶经及棉纸经书中整理出来的,该全集使用的文字是汉字。 贝叶文化载体走向现代化 我们与岩贯、刀曙明、刀新华几位专家所谈的话题由贝叶经转到贝叶文化,贝叶文化是贝叶经所记载体现的文化内涵,专家们一致认为,贝叶文化才是贝叶经的核心价值所在。谈到贝叶文化,不善言谈的岩贯有说不完的话:“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会制作、刻写贝叶经的人越来越少了,就如甲骨文虽然是传统文化,但我们不可能在21世纪还在甲骨上刻字,也不可能永远在贝叶上刻字。我们所进行的《中国贝叶经全集》的编辑出版,就是为了以现代的形式让贝叶经经典传承下来,走近大众,让除傣族人以外的更多人认知,这可能是传承和发展贝叶经最好的方式了。”岩贯自豪地表示。 除了编辑出版全集,岩贯还有其它想法,进一步发展贝叶文化:“我们去泰国参观过,我希望可以不久后像他们那样实现贝叶经的数据化管理,不然经常翻动贝叶经不利于它们的保存。”岩贯还在筹划编辑一部较全的傣文字典,目前国内现有傣文字典、辞典很不全,经常要参考国外的资料、文章、字典,等傣文字典编辑完成后,无疑可为贝叶文化研究带来更大便利。 名词解释 贝叶经 傣语称“坦兰”,南传上座部佛教的经典。它是用民间制作的铁笔将文字刻写在经过特制的“拜兰”(贝叶棕树树叶)之上而成。 贝叶经最早起源于印度。一般认为贝叶经是在公元7世纪前后随南传上座部佛教传入斯里兰卡,再经缅甸、泰国传入我国云南省西南边疆地区。据调查,云南西双版纳、普洱、临沧、德宏一带发现的傣文贝叶经约有四五千卷,其中登记造册的有二千余卷。由于西双版纳的傣族与泰国的泰族、老挝的老族、缅甸的掸族具有相同的族源(百越族群),又共同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其居住地域又山水相连,所以形成了一个东南亚贝叶文化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