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提出的背景分析 1. 新世纪初,民族文化研究专家开始提出了民间文化的一个概念:"后集成时代"。"后集成时代"可以理解为是相对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的大集成时代而言的。根据中国文化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共同决定,为了保护各民族的民间文化,编纂《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和《中国谚语集成》三套丛书,从1984-1990年,在全国开展了一次大规模的民间文学普查。全国各省市区有二百万文化工作者参加了这次民间文学普查采录工作,共搜集到民间故事184万篇,歌谣302万首,谚语748万条,总字数超过40亿字。各地编选县、地、市卷本达3000余种。 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的普查和编纂工程已基本完成或接近尾声,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后集成时代"。如果在21世纪之初再启动一个包括中国各民族的民俗事象和民间艺术在内的民间文化抢救工程,并用10至20年的时间完成;如果进一步创造条件,将已经搜集到手的全国民间文学资料连同将来搜集起来的民俗事象图录和民俗艺术图录,全部输入电脑,建成"中华民间文化数据库",利用互联网,使资料变为世界共享的精神财富,那将使中华民族的文化更加耀眼世界,成为我们这一代民间文化工作者们对人类作出的贡献。"后集成时代"概念的提出,打开了我们的思路,无疑应当成为新世纪初民间文化工作的一个纲领。如可引起应有的重视,必将促成今后十年二十年中国民间文化新一轮抢救工程,民间文化的创新发展将更加恢宏和更加辉煌。 2. 以恩施州为例,1984年开始,州民委与文化部门共同组织了普查、搜集、整理、编纂民族民间艺术"十大集成"的浩繁工程,历时12年,有专业和业余文化工作者近700人参加,走访民间艺人4500多人次,完成了各种集成、志、史料汇编共15种。这些成果,一直是此后人们研究湖北西部地区民族问题和民族文化的基本材料,为继承与创新民间文化起到了奠基作用,其历史意义与文化功绩是永恒的。 恩施州当时普查搜集的品种与数量是相当惊人的,现择要简列如后。民歌:走访民歌手1327人次,收集民歌4376首;民间舞蹈:走访民舞艺人912人次,收集到24个舞种,281个舞蹈;民间戏剧5个,收集唱腔237段,录音528个唱段;民间器乐:走访民间艺人994人次,采编了3364首,录音2698首;民间故事:走访传承人435人次,收集到资料283万字;民间歌谣:走访讲唱人414人次,收集15274首;民间谚语:走访传承人422人次,收集34082条…… 这次宏大的历史性抢救工程的意义在于:恩施州民族民间优秀的文化能得到较为全面的挖掘与展示,丰富了中华民族的艺术宝库;拥有这些特色艺术的民族本身开始有了一种文化觉醒;民间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有了坚实的人才队伍基础、艺术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3. 值得引起重视的是,这次大集成工程之后的近十年来,由于市场经济体制转换过程中,民间文化相关工作弱化,突现出若干问题: (1)大集成时代普查的浩繁资料除少部分被整理出版(含内部出版),绝大部分资料成果没有得到足够的整理加工; (2)大集成时代对民间文化的普查范围与集成方式是由官方确定的,尚有许多未被涉及的范围和没有深入挖掘的领域; (3)大集成时代的普查采集方式相对原始落后,一般只限于文字记载与录音,手段的落后使得保存程度差,许多珍贵的资料得而复失,成为第二次需要抢救的对象; (4)大集成时代的普查抢救工作没有得到延伸发展,深入普查和成果运用中断; (5)相当一部分民间艺人或年事已高,或已离开人世,大部分参加大集成的民族民间文化工作者在新时期很难继续民间文化的深入挖掘工作,这两种最基本的力量都显得后继无人或后继乏人。 凡此种种,所反映出的是一个现实,民族民间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创新,加之现代文明的冲击,面临着消沉、消失的危险境地。大集成时代所记录的文化遗产相当一部分是不可再生的,如果不下定决心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继续抢救,民族民间的文化珍品,就有可能消失于我们不经意的转眼之间。以巴东堂戏为例,虽说是民间小戏,但她解放前就有着二百余年的发生发展史,解放后又被列为全国380个地方剧种之一,但堂戏老艺人多已谢世,2001年前尚健在的从解放前就演堂戏的老艺人,只有从艺80年,能唱百余本戏的堂戏传人黄大国。对于《巴东堂戏》的整理而言,黄老先生就是活字典、活资料。可以设想,如果我们对巴东堂戏的抢救工作迟缓了时日,损失将可能是无可挽回的。其他民族民间文艺,大概也都有这种情况。 二、恩施州后集成时代的实践 1. 提出上述问题是现实的存在与认识的结果。民间文化再抢救工程随着文化界尤其是研究界和经济界的相继再度觉醒,已开始形成一种新的态势,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这种机遇来自新的文化意识和产业意识。形成后集成时代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具体地说,三种文化现象促成了后集成时代的逐步形成: 其一,新的"民俗热"和"民间文化热"引发了民族民间文化研究界和文化事业部门对民间文化的高度关注,这种关注最主要的表现是深化了抢救意识并将挖掘抢救与深层次研究结合起来,把民间文化研究与文化建设结合起来,拓展为一个全新的文化研究领域。 其二,经济企业界开始注意到民间文化的经济价值,开始提出民族民间文化是新世纪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而提出建设民族文化产业,建设民族文化大县、民族文化大省,这是一种观念的跨越。人们意识到经济质量与文化内涵、文化品位越来越融为一体,意识到经济对文化的需求,民族文化对经济的影响已成为一种新的时代特征,民族文化与经济的结合产生出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种观念的跨越给文化尤其是民族民间文化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机遇。 其三,信息时代的发展,一方面冲击着传统的民间文化,一方面又使民间文化展示出它的优越地位和独特魅力,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独特性就具有普遍性的认识促进了民间文化的顽强生存与发展,人们已经开始不满足于大集成时代的抢救成果,继承、发展与创新成了一种必然的时代要求。 上述三个特征促进了后集成时代的到来。恩施州的实践证明了上述特征的显现。 2. 恩施州的民族民间文化的再抢救工作,已经有了八年(含1998年到2000年的准备阶段)左右的历史。这种过程表现为由自发到自觉,由单一的课题攻关到有系统有计划的指导展开。从其意义上认识,随着新时期民族研究工作的深化,我们感觉到民族民间文化在社会经济发展中遇到了危机,甚至遇到了消亡的危险。但一个民族或文化社区优秀的民间文化传统,无疑应该得到保护、延续和发展,这对政府、主管部门和民间文化社团组织来说,都是不可推诿的一种责任。21世纪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与民间文化的保护与创新,二者应得到协调发展。政府和有关机构,包括企业界人士,应在经济上和道义上,给予民族民间文化及其传统的保护给予支持。 (1)1998年,湖北民族学院率先进行了三大课题攻关,即:①《鄂西傩文化的奇葩--还坛神》(雷翔);②《土家族的生死绝唱--撒尔嗬》(田万振);③《鄂西土家族传统情歌》(田发刚)。这三个课题共同的特点是将一个艺术品种作为一个单项课题,在充分吸收大集成时代普查、采集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深入进行了田野调查,将精选采风资料和深入细致研究结合起来,这就使某一个艺术品种继承和创新有了更加权威的理论基础和资料基础。可以说,这三个课题成为恩施州后集成时代的先导性启动课题,并为后集成时代的抢救与研究工作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2)恩施自治州民族研究会本着文化研究与文化建设相结合的指导思想,2000年制定了以继续抢救民间文化为主流内容的《恩施州民族文化研究工作大纲(2000-2010年)》(简称《十年大纲》),并将抢救领域从民间艺术扩展到民俗事象、民间工艺技术、民族古迹、民族典籍以及民间艺术人物等;抢救方式从过去的主要为普查、文字(包括音乐文字)记载整理扩展到出版分单种民间艺术专著、建设民族民俗村、民族风情文化走廊,创新开展民族传统节日以及寻访民间艺术大师与研究传承创新、发展民族民间文化措施等。这就使后集成时代的民间文化抢救工程成为一个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的工程。 《十年大纲》明确指导思想上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以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推陈出新、古为今用的方针;以田野调查和实物资料为依据,对民族民间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并坚持研究与发展相结合,及时将研究成果转化到现实的文化建设中来;在体现民族民间特征的基础上注入时代精神,服务于现代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以民族古籍整理和研究土家族、苗族的特色文化为重点,寻求文化研究与文化建设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3)《十年大纲》确定了如下主要内容: 继续整理出版土家族、苗族有影响的文化古籍(包含口耳相传作品)并加以研究,主要包括:《卯洞司志》、恩施民间竹枝词《施州考古录》注释与研究,土家族医学古籍汪古珊的《医学萃精》、《秦龙药典》,酉水流域摆手舞、恩施土家族苗族民歌精选、恩施土家族哭嫁歌,恩施州有影响的强宗大姓族谱等。 发掘、鉴定、整理、保护历史文物与人文景观,并与旅游资源开发相衔接。国家将恩施作为生态旅游板块来开发,为我们发掘开发土家族苗族人文景观提供了机遇,将人文景观转化为旅游资源,成为文化工作者的任务。重点研究对象包括:调查研究咸丰土司皇城的历史、建筑风格与工艺及其所代表的风俗;利川鱼木寨的历史及其风俗;遗存的土家吊脚楼建筑群;利川大水井庄园、三元堂等的建筑艺术;宣恩小茅坡营苗寨民俗文化;鹤峰容美土司文化长廊等。在挖掘、整理、研究的基础上,建设若干个民族民间文化生态保护村落。 调查搜集、整理恩施土家族、苗族的民族风情(特别是民俗),并加以深入分析研究。比如节俗、礼仪、婚俗、丧俗、食俗等,在此基础上开展传统民族节日活动。继续挖掘整理恩施州的传统戏剧作品(包括传人事迹)和民间曲艺音乐并加以研究。主要有:南戏、鄂西傩戏、巴东堂戏、恩施灯戏、鹤峰柳子戏;恩施扬琴、利川小曲、鄂西竹琴与渔鼓、建始丝弦锣鼓;土家族器乐等。 挖掘整理出版恩施州舞蹈传统作品,并加以研究,主要包括:酉水流域摆手舞、清江流域撒尔嗬、八宝铜铃舞、耍耍等。 调查、整理出版恩施州民间工艺并加以研究。主要包括:装饰美术、建筑工艺、雕刻艺术、藤编与竹编工艺、缝纫与刺绣、织锦工艺等。 在抢救、挖掘、研究的基础上,着手编著《恩施土家族文化史》、《恩施土家族文学史》、《恩施苗族文学史》、《鄂西民族文化名人》、《恩施州民俗志》;修编《鄂西少数民族史料辑录》,重修《恩施州民族志》以及编纂各县市民族志等。 (4)《十年大纲》的制定,无疑举起了恩施州后集成时代的民间文化旗帜。它具有非常强烈的时代特色、地域特色与民族特色。近六年来,在《十年大纲》的指导下,重新组织文化工作者进行课题攻关,再一次焕发了民族文化人的热情。近六年来已完成八个方面的重大攻关课题37个。 民族民间艺术方面已整理出版专著:《南剧》、《巴东堂戏》、《恩施灯戏》、《鹤峰柳子戏》、《鹤峰傩愿戏》、《建始丝弦锣鼓》、《酉水流域摆手舞》、《鄂西土家族器乐文化》、《湖北民族地方戏剧曲艺集萃》、《利川小曲》、《薅草锣鼓》、《清江流域撒尔嗬》、《建始号子》、《鄂西土家族传统情歌》等十四种。 民族古籍方面已整理出版的专著有《卯洞司志注释》、汪古珊《医学萃精》、《土家族民间医疗》、《土家族地区竹枝词三百首》、《施州考古录校注》、《施州古城诗话》、《陈二郎传奇》、《容美纪游评注》、《恩施自治州碑刻大观》等九种。 民族遗迹研究方面已整理研究出版专著:《唐崖土司概观》、《鱼木寨研究》、《容美土司概观》、《鄂西土家族建筑文化》等四种。 民俗事象研究方面已整理出版《恩施州风味食谱》。 民族志方面已编纂或修订出版《恩施州民族志》(修订本)、《鹤峰县民族志》、《宣恩县民族志》、《来凤县民族志》、《建始县民族志》、《咸丰县民族志》等六种。 综合性方面已出版《鄂西土家族传统文化概观》、《湖北苗族》、《寻访民间艺术大师》等三种。 以保护民族古迹文化为重点,以展示民族建筑艺术和民俗文化为特征的民俗文化村已着手建设或基本完成有5处:容美土司文化长廊、宣恩小茅坡营苗族民俗文化村、来凤百福司舍米湖土家族民族文化村、唐崖土司皇城民俗村、恩施土司城等。 民族节日方面主要是在全州范围内开展最具传统色彩又具群众基础的"摆手节"、"女儿会"、"牛王节"等。 寻访民间艺术大师的活动在全州展开,已整理出民间艺术大师26人的艺术事迹材料,两批由州人民政府命名为民间艺术大师26人,并确定民间艺术大师人物线索100余人。寻访民间艺术大师的活动启动之后,发展成以抢救人物价值为中心,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挖掘整理传统艺术和组织继承与创新的系统性工作,并由州人民政府批准,着手建立首批二十个民族民间文化生态保护村。 三、民间文化"后集成时代"的意义分析 就其意义而言,主要表现为四点: 1. 基于农耕文明土壤的传统形态的民俗民间文化,在现代社会环境下正在发生着巨变,有的已经面临着消失不再的命运。而传统形态的民俗民间文化不仅是基层社会成员的精神载体、思维模式和生活样式,而且也是延续了几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华文化传统的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民间文化的减弱和消逝进程以及其消逝,给从未断流过的中华民族文化所带来的莫大损失,不能不引起有责任感的民族与文化部门和学术界的重视,采取可行的方式和方法,对因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而行将消逝的民俗民间文化进行有效的抢救,或延缓其消逝的过程,或把它们记录(记录、录音、摄像、实物收藏等)下来,出版公布于众,或藏之于档案馆、博物馆中,我们的民族传统和民族精神才得以传之后代子孙。 2. 后集成时代是在大集成时代已取得重大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融入经济文化全球化的全新认识,加上手段更加现代化,因而后集成时代将逐渐步入用现代观念、高科技手段来抢救与创新民间文化的阶段,这种抢救、创新将使民间文化在得到最大限度保存优秀文化的基础上,既适应传统文化继承的要求,又能适应整个人类对文化需求增长的需求。 3. 后集成时代的基础在于:有大集成时代的成果,有相当一部分参加过普查工作的文化工作者的实践经验,尚有仅存不多的绝艺传人(民间艺术大师)以及热爱民间文化的群众。这些基本条件稍有迟缓,就可能散失。因此,后集成时代对民间文化来说是一个最关键的时期。 4. 后集成时代与大集成时代的显著区别是:大集成时代基本上是文化界在政府领导下的孤军作战,而后集成时代将是政府领导下的文化界、经济企业界、文化消费者的结合,由政府单一投资的状态转变为社会多元投资的状态,人力投入与经费投资的目的性由单纯的普查抢救变为文化与经济效益并重的格局,民族民间文化事业和民族文化产业并重,民间文化的集成与民间文化的研究并重,这就为民族民间文化的继承生存发展创造了一种新的机制,民间文化的断代、断裂现象就会从根本上得到克服。 作者:田发刚 (作者系恩施州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恩施州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促进会会长)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