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中华民族 >

村落牌坊蓝花布 乡土中国的遗存(3)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北京晚报 佚名 参加讨论

    
    蓝夹缬和昆曲有关系?
    将蓝花布与昆曲扯一起说,很迷人也很小资,但最怕的是牵强附会。翻阅张琴的《蓝花布上的昆曲》,有一点让我放心,那就是它的写法更像田野调查而非小资的抒怀。有一章节专门阐述本书的结构逻辑。强调,文中蓝夹缬上的戏曲纹样,是确凿无疑的某昆戏,而且是影响很大的昆曲老戏。作为佐证,在讲述那些蓝花布上的昆曲时,她不仅注明布料的收集时间、原来持有者的信息,花布的规格、保存情况以及布面的图案信息,同时,她还拿刺绣、瓷器等上面同一剧目的图像做佐证。
    不过,花布无言,这些戏曲纹样是否一定是昆曲,在戏曲专家眼里仍有存疑。我倒觉得,非要把蓝夹缬与昆曲扯上关系,倒也不必,让人识得蓝夹缬之美才是此中要义。虽然,这是张琴以前所著的《中国蓝夹缬》着力之所在。蓝夹缬的命名据说也与张琴的田野调查有关,多年的精力,她都用在了蓝夹缬艺人的调查上,她把他们的制作技艺流程记录并整理在书中,我觉得这要比论说那些昆曲纹样妥帖得多。
    什么是蓝夹缬?民间文化学者刘锡诚在这本书的序中,为其做了介绍:“夹缬原是盛行于唐代的一种彩色丝绸印染工艺,到了元明两朝,由于棉织品渐渐取代丝织品,成为最普遍使用的纺织品,以彩色印染技艺为表征的夹缬,也随之渐渐过渡到以单色(蓝靛)印染为表征的蓝夹缬。”而在张琴眼中,蓝夹缬的价值还在于:它是传统染织品中以戏曲人物为主要纹样的孤例。张琴认为它们以永嘉昆曲为主,涉及乱弹。
    仅靠作者收集的蓝夹缬纹样来做研究,有些难题好像无法解决。比如这些戏曲纹样究竟是怎么传承的,被她采访的那些活着的民间艺人并没有回答出来,一些问题的诠释,也因没有更多的资料辅证,还欠缺一些说服力。
    也许更深的秘密,被逝去的艺人带走了。做蓝夹缬研究,张琴更像是孤军奋战,我感到了她的不易,同时有些担心,这项研究,在现实情况下还能否深入下去。蓝夹缬需要从民间收集,但是即使从上了岁数的持有人那儿收集,年代也不会太久远。而当一种古老的民间技艺,不再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后,那些依旧健在的民间艺人,到底还有多大的动力与用心,去延续这番技艺?并愿想想那内在的传承关系呢?真是无从知道。 (孙小宁)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