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是我国古代的经典名著,是群经之首,中国思想的源头,华夏哲学的鼻祖,民族文化的先河,甚至是汉语的先声,民俗的总脉,是集众家之长,和百家之说的一部巨著。始创于伏羲氏,“古者包牺氏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做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1]相传由周文王或在周文王的指导和倡议下编成的,主要反映了西周初期的历史面貌,后来经过世人的补充润色,逐渐系统完善,最终形成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周易》。 《周易》表面上容易使人认为他是一部占卜、算卦的书籍,其实不然,算卦并不是他的本质方面,从根本上讲是一部立道设教的书,道是《周易》之体,卜是《周易》之用,本质是在道。其道可概括为“阴阳”。《系辞•上》曰:“一阴一阳之谓道。”[2]“易以道阴阳”[3],也就是认为宇宙的根本规律就是阴阳两方面对立统一的运动变化。《周易》里面用阴阳爻两种符号构建成自己的体系,体现对宇宙一分为二,对立统一的认识。“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4]“太极”是宇宙的原始状态,“两仪”在法象上指的是天地,也就是阴阳的对峙,由“两仪”生出的“四象”就是阴阳向背,方位上看,“四象”是上下左右,或东西南北;从季节上看,是春夏秋冬。“四象”生“八卦”,“八卦”为乾、震、坎、艮、坤、爻、离、兑。“八卦”产生以后,“因而重之”,把两个爻卦重叠起来,六爻为一卦,产生六十四卦,以此来说明复杂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其主要内容包括两方面,即《经》与《传》。《经》是《易》的原文,是《周易》的核心内容,《易传》是解释说明《经》的,最早、最具权威性的是相传孔子所作的《十翼》。有了《十翼》,《周易》才能据文通释,《十翼》包括《彖上传》、《彖下传》、《象上传》(又称"大象")、《象下传》(又称"小象")、《系辞上传》、《系辞下传》、《文言传》(文言是解释二卦经文的言语)、《序卦传》、《说卦传》、《杂卦传》。《周易》以其内容的广泛性、哲理性和对自然、社会的独特认识为后世学者所推崇和发展,也为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对古典文论语言观的影响 《周易》高度重视语言的功能与价值,《系辞传上》甚至把言辞与象征宇宙奥秘的卦象相提并论,声称“极天下之赜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可见言辞具有强大的社会感染力,可以使远者近者都产生强烈的内心感应。《系辞传上》又说:“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对于语言社会感染力之根源,后世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解释说:“辞之所以能鼓天下者,乃道之文也。”[5] 《周易》还提出言语表达应该持有“诚”“信”“慎”等正确态度。后来儒家、法家都比较重视社会规范与秩序,而唯有儒家对社会规范与秩序的重视深入到人们思想言语层面。先秦儒家几位大师,如孔子、孟子、荀子等,都曾发表过许多规范语言使用的重要意见。 《周易》不仅要求言语表达应该持有正确态度,还明确提出“言有物”“言有序”“辞文”等言语表达的基本原则。 《家人》卦《象》说:“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艮》卦爻辞“六五”说:“艮其辅,言有序,悔亡。”“言有物”“言有序”合而言之,就是强调言语要有思想内容,要有条理。这只是对言语交流功能的朴素意见,但清代桐城派方苞引申说:“春秋之制义法,自太史公发之,而后之深于文者亦具焉。义即《易》之所谓‘言有物’也,法即《易》之所谓‘言有序’也。”方苞将“言有序”与“言有物”对举,认为“言有物”指文章要有思想内容,“言有序”指文章要讲究形式技巧,使“言有序”与“言有物”思想具有了文学理论的价值维度,引起了此后文学理论家的注意。 二、对文学思想的影响 《周易》是一种巫术文学,而《易传》的哲学思想包含了某些文学观念,或者为某种文学观念提供了解释的依据,《周易》的文学思想大可归之为“崇尚自然”,“原道”,“文质并重”,“真善美”等。 (一)崇尚自然 《易经》中的八卦原是模拟自然而画的,《系辞》曰:“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此为以事物的形象解释《易》。《系辞》又曰:“(庖牺氏)仰则观象於天,俯则观法於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於是始作八卦。”此为说明《周易》之创作起于自然,其文学观亦源于自然。章学诚《文史通义 •易教下》说:“《易》象通于《诗》之比兴。”正说明了这一点。他又认为《易》象包容了“六艺”,“六艺”中一些比喻及象徵的描写都属于“象”,他还说:“有天地自然之象,有人心营构之象…心之营构,则情之变易为之也;情之变易,感于人世之接构而乘于阴阳倚伏为之也。是则人心营构之象,亦出天地自然之象也”。其所谓“人心营构之象”,即指通过想像,创造构成的形象,这种形象甚至奇幻到不可思议的程度,然而它毕竟出自天地自然之象[6] 。其自然主义与人文主义相融通之理,陶渊明,李白之诗天真自然也是受其影响。 (二)原道 《系辞传》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经》的形而上学就是道学。道有天道,地道,人道,天,地,人谓之三才。每一才以两爻表示,故每卦有六爻。“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云:“道有变动,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杂,故曰文。”所以文(包括文章、文学)是渊源于三才之道,这就是所谓的原道。而《易》道中的动态形上学,即为变,《系辞》曰:“《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又曰:“生生之谓易”,《正义》的解释是:“生生,不绝之辞,阴阳变转,后生次于前生,是万物恒生,谓之《易》也。”这种母题对我国文学作品影响甚大,如《三国演义》第一回开首即说:“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三)文质并重 孔子的文学观,以为“文质彬彬”,方为优良的文学作品,《论语•雍也篇》曰:“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所以《革卦 •象传》说:“大人虎变,其文炳也,君子豹变,其文蔚也,小人革面,顺以从君也。”《易传》将“文”看作礼仪制度的体现,很符合儒家关于“文”的观念[7]。后世把“文质并重”的观念用于文学创作上,刘勰《文心雕龙 •情采篇》:“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采而何夫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虎豹无文,则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质待文也。”此后文质并重之观念,对后世文学理论创作影响巨大。 (四)真善美 文学的感情要求真,思想要求善,而形式务求美,故其境界为真、善、美。而《周易》中早已有真善美的启示,《周易》中虽未出现真字,但真者,实也,出现实字十次,大畜卦《彖辞》曰:“大畜,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笃实,意为笃厚朴实,即表现君子德性之真。“善”字在《周易》中出现十六次,如《乾卦•文言传》:“元者,善之长也。”即有美好之意。至于“美”字则出现五次,《坤卦•文言传》:“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於四支,发於事业,美之至也。”故《周易》的真善美实为后世文学的最高境界。 三、对文学理论的影响 (一)天人思想 《易》是从自然的法则当中去推知人类生活的意义。由这种“推天道以明人事”的基本观点出发,此为“天人思想”之起源,《周易》中之“宇宙”,可以用“八卦”来涵括,而“八卦”之制作,实际上即包含了前人对“时空”的观念,如此,把宇宙和天地打成一片,进而可以参与天地之化育,这就是“天人合一”的精神[8],也可以说是人生最高的理想境界。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中国文学样式和内容上的影响,造就了“情景交溶”的特色。人们在情景交融的境界里视自己与自然万物为一体,影响到文学创作,如写景就著重于“情景交溶”,要将自然的景物与自己的情绪溶为一体,使自然之中有我在,我之中有自然在,我和自然成为一体[ 9]。 而《周易》中“阴阳结合”“乾刚坤柔”,有着浓厚的艺术和审美的性质。“天人合一”的根本思想,人与自然的美好统一也构筑了中国的传统审美观,形成中国美学的基础[10]。 (二)阴阳思想 《庄子•天下篇》曰:“《易》以道阴阳。”在庄子的看法里,《周易》为言“阴阳”之书。阳具有刚大的性质,趋向於动;阴具有柔小的性质,趋向於静。在卦象上,《乾》卦全由阳爻组成,代表天,天是动的,具有刚健的性质;《坤》卦全由阴爻组成,代表地,地是静的,具有柔顺的性质。曾国藩在《圣哲画像记》中云:“西汉文章,如子云相如之雄伟,此天地道劲之气,得於阳与刚之美者也。此天地之义气也。刘向匡衡之渊懿,此天地温厚之气,得於阴与柔之美者也。此天地之仁气也。东汉以还,淹雅无於古,骨少颓矣。韩柳有作,取杨马之雄奇万变,内之於薄物小篇之中,不诡哉。欧阳氏曾氏,皆法韩公,而体质於匡刘为近。小章之变,莫可穷诘,要之不出此二途,虽百世可知也。”[11]“乾刚”“坤柔”为万物的根本,这两股力量不断地变化,而生成万物,因此《乾彖传》云:“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坤彖传》亦云:“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系辞传》云:“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撰,以通神明之德。”可知,阴与阳并不能以二分法强加分开,它们只有阴阳成份多寡的问题而已,并无绝对阴,绝对阳的道理。文学作品多取与自然,其理亦同于前;所以中国文学形式的作品;如诗、词、曲等类,大多有豪迈,婉约之别,阳刚,阴柔,皆源于此。 (三)变易思想 《周易》共六十四卦,以《乾》《坤》为首,《乾》代表阳,《坤》代表阴,一阳一阴即是宇宙变化创生之基本条件。六十四卦,以《既济》、《未济》二卦为终,旨在说明宇宙变化无穷的道理。而这透过六十四卦之错综变化,启示人生的种种吉凶祸福,《序卦传》云:“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生也;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也。物不可不养也,故受之以《需》,需者饮食之道也”。《周易》通过六十四卦之排列顺序,说明了人类社会各种变化的状态。以道推知人事,故宇宙的变易甚足为人事之规范。而《周易》所具有之生生不息的变易思想对于后代的文学理论及文学创作有极大的影响,在文学发展的规律当中,每个时代,都会随著那时代的政治,文化,社会等的外在变化因素而有所异数,而所表现出来的文学作品亦有著不同的特色,诗歌,文章,辞赋,词曲,均有所以盛的原因,在它们发展到了盛极的阶段,而开始势微时,即有另外一种新兴文体继之而起,取而代之,此乃文学演变之由,也是其变易的原因。 直至今日《周易》仍被广泛的应用,仍被广大的作家和读者所推崇,人们对它的研究也更加的深化,中国的传统文学在今天仍然绽放出璀璨的光芒。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