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吉寨锈迹斑斑的清代木制大门。 杨正华 摄 中新网郑州10月26日(杨正华)2014年10月26日,一个秋高气爽的下午,记者来到郑州西郊的西流湖畔探访郑州最后的土城寨——保吉寨。保吉寨坐北朝南,三面环水,只有南城门可以出入,村内住户不足百,是中原区须水镇管辖的一个自然村,也是迄今郑州市保留的唯一一个存有寨墙、寨门的都市村庄。 站在中原西路大桥的东侧,远远的就可看到保吉寨南城门高高的门楼,门楼的正中间镶着状如柳体字的“保吉寨”三个字,这也是保吉寨唯一的寨门。 据史书记载,保吉寨始建于清咸丰(公元1852—1861年)9年,是在时任鲁山县教谕宋应午倡议下修建起来的,算起来已有150多年历史。 保吉寨建成后面积有1平方公里左右,板筑土寨墙底宽10米、上宽5米、高10米左右,墙上遍植酸枣圪针。南侧筑有寨门,门为青砖劵拱,门板木制,上面用铁条和宝盖钉加固。1930年代蒋、冯、阎中原大战时,因寨内驻扎冯玉祥的一个连队,而受到对方枪击炮轰,至今寨墙上仍可发现弹孔。1958年,公社修建水库,把寨门摘走使用,水库修成后,又被当时村干部要回。2000年曾进行修缮,修缮时仍用部分老砖,门顶复加盖一小庙。寨门内西侧修有1米宽的水泥阶梯,可直达门顶。现存寨墙皆与寨门相连接:南侧完好;东侧还保留有700余米,有部分因年代久远垮塌,近年新补修10余米长;西侧原寨墙长度大致与东侧相同;北侧塌垮部分开了个口子,与墙外新建别墅区相通。 据多年研究郑州村志的文化学者郭桂兰老人介绍说,中原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郑州作为中原腹地,历史上更是兵祸连年。郑州地区,一马平川,无山可藏人,无沟可隐物。平民百姓为了避祸,就在村子周围用土夯筑成高达数丈的围墙,墙上种上酸枣刺,这墙就叫寨墙;通大路的地方,留一大缺口,垒上砖石,装上巨大的寨门;寨内修房建屋,供人们居住;白天寨门打开,方便出行,夜晚或遇战乱兵祸,寨门紧闭。鸦片战争后,国运日衰,群雄遍起,捻军驰骋中原。河南团练大臣毛昶熙为镇压捻军,督促黄河以南各府州县官绅组建乡勇赶筑寨堡,河南各地一时寨堡遍地。保吉寨正是这一时期的产物。 “解放初期,郑州市郊和城关原有村庄622个,以姓氏命名的村名,在其后缀“寨”字的,数量上占1/6强。如刘寨、徐寨、张寨、马良寨、陈五寨、韩寨等。另有一些村庄,虽村名中没有寨字,但村有寨墙,如齐礼闫、黄岗寺、大岗刘、祥营、皋村等。解放后,郑州市开始了大规模建设,一些村寨迁并别处,村名亦不复存在;还有一些寨堡经过都市村庄改造后,建成了社区;另有一些寨堡因人口发展,寨墙逐年被拆,划成宅基地盖房,寨墙、寨门损毁殆尽。”谈到郑州过去的村村寨寨郭桂兰老人惋惜地说。 保吉寨是郑州市目前唯一一个基本保留中原土寨风貌的村落。如今,随着城中村拆迁力度的加大,郑州一个个老村庄渐渐消失,这个百年古寨还能保留多久?言语中,老人流露出深深的担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