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蔡邕(133年-192年),字伯喈,河南开封人,东汉文学家、书法家,书法精于篆、隶,通经史,但未完成续修汉史的愿望。汉献帝时曾拜左中郎将,故后人也称他“蔡中郎”。后汉三国时期才女蔡琰之父。 溧阳市观山村,遍植松柏、大栗树的山中,“蔡邕读书台”,除了山脚下一块溧阳市政府立的文物指示碑外,没有任何标志可以让人将这座荒山坡与历史联系起来。不时出现一只鹿安静地吃草,毛已脱落,鹿角被割掉,看起来是如此苍老。 [链接] 蔡邕、蔡琰(蔡文姬)与曹操:为报答恩师,曹操将蔡邕流落匈奴的女儿赎回来 大约在蔡邕38岁、曹操16岁时,两人在洛阳相识,他们引为知己,也是师徒关系。曹操是个爱音乐的人,西晋张华《博物志》载,曹操“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桓谭、蔡邕善音乐,……太祖皆与夺能”,曹丕自称“家公与蔡伯喈有管、鲍之好”,以春秋齐国管仲、鲍叔牙的友谊来比拟。 蔡邕无子,仅蔡琰一女。在他死去的那一年,蔡琰被入侵的匈奴俘虏,嫁给了匈奴左贤王,饱尝了异族异乡异俗生活的痛苦。她还学会了吹奏“胡笳”,学会了一些异族的语言。像其父蔡邕亡命江海十二年一样,蔡琰也在匈奴生活了十二年。 在这十二年中,曹操也完成了北方的统一。当他得知恩师蔡邕的女儿还在南匈奴时,他立即派使者用重金赎回了蔡琰。京剧《文姬归汉》就以此为蓝本。 蔡邕立志仿效班固续修汉史,并因此理想而到洛阳追随董卓,但到董卓被司徒王允诛杀时,他又被逮捕下狱。在狱中,蔡邕请求砍去双脚,只为能“继成汉史”,但最终没能得免,死于狱中。 蔡琰则以班固之妹班昭为榜样,希望替父亲完成遗愿。但他们父女没有班氏兄妹那般幸运。直到二百多年后,他们的心愿才由南朝的范晔完成(《后汉书》),此时,蔡邕父女也已成为书中人物。 蔡邕足迹地图。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