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科技 > 天文地理 >

西津渡:潮起潮落渡口风(2)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中国文化报 佚名 参加讨论
慈航共渡生义举
    在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的三券门背后,有一座名叫“昭关”的白色喇嘛塔,相传从喇嘛塔下经过,即可得到神灵的庇护,出门行舟一帆风顺,水怪海盗全部避让。昭关塔不远处还有佛教寺院观音洞和道教寺观铁柱宫。作为当时江南通往苏北的唯一交通要道,每天来这里祈求平安、拜谢慈航之恩的行旅商贾络绎不绝,缭绕不断的香火弥久不散。
    除了祈求平安的心灵慰藉外,积极有效的救助措施才是保证生命和财产安全的万全之策。于是,救生会、义渡局等民间救生组织应运而生,成为西津渡慈善文化的源头。
    西津渡北对瓜洲渡,江阔而险。每遇疾风来临,江上黑浪如山,倾刻间樯倾楫摧,落江遇难人的呼救之声惊天动地,船覆人亡的惨剧频繁发生。然而,封建官厅却对此熟视无睹。在这样的情况下,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由京口蒋元鼐、朱元逊等15人集体协商,他们力劝“邑中输钱,以救涉江覆舟者……积白金若干,於京口观音阁为会”,成立世界上最早的民间救生组织——京口救生会。
    救生会楼上设有瞭望哨,如发现江上翻船有人溺江,救生会立即派出救生红船前去救助。红船船头桅杆上挂有虎头牌,一路上鸣锣开道,江上所有船只都得给其让道,所有关口都得打开,让红船在最短的时间内赶到出事地点,实施救生事宜。如今西津渡救生会旧址中就停着一艘复建的救生红船。
    太平天国起义失败后,清廷大批裁减湘、淮军,这些无家可归的散兵游勇有的干起了江上盗匪的勾当。清同治年间,在镇江经商的余姚县人魏寿昌牵头成立镇江义渡局,集资建造大型渡江帆船,取名“义渡红船”,开行于瓜洲、镇江之间,载渡南来北往的旅客,顺路兼做“救生”事宜,以免惨剧继续发生。由于不收渡费,渡江的肩挑负贩、引车卖浆者以及广大劳苦百姓,受惠不浅。
        飞阁流丹敛胜景
    如今的西津渡已然丧失了渡口功能。民国时期,在长江流域坍江北涨江南的自然力量之下,镇江北部的江心已经淤积起一片新的陆地。如今的街区离长江越来越远,繁华虽然远去,但当年反应各种文化诉求的古老街区却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追随着石板路上的千年车辙慢步古街,两旁鳞次栉比的两层小楼多为明清时期的遗迹,飞檐雕花的窗栏一律漆成朱红色,全然“飞阁流丹”的气象。小楼上统一悬挂着的红色灯笼异常显眼,深夜时朦胧的灯光或许更能将古街带去那悠然远去的繁华岁月。
    一路向西,有一座名为“金陵渡”的小山楼旅店。相传晚唐诗人张祜夜宿金陵渡小山楼,面对江面上的点点星火,回想起官场的黑暗、人民的痛苦,愁绪渐浓,挥毫写下了不朽的诗篇《题金陵津渡》:“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山星火是瓜洲。”成为《唐诗三百首》中和张继《枫桥夜泊》并列的描写客家愁的名篇,小山楼因此而盛名。如今的小山楼恢复了原貌,著名文学评论家余秋雨为它题写了“金陵渡”牌匾,慕名前来参观者络绎不绝。
    和周围青灰色的民居相比,古街中一座青砖和红砖叠砌的欧式建筑总能轻而易举地吸引游客的目光,这就是位于小码头街1号的英国领事馆,也是目前全国保存最完整的领馆和租界之一,见证了镇江作为最早开埠口岸的历史,外来的西洋建筑风格渐渐融入古老的津渡文化之中。
    如今,老街上依旧人声鼎沸,生意兴隆。小吃锅盖面、镇江剪纸、新式旅店为远道而来的游客接风洗尘。街上也有为船家服务的店铺,诸如木匠店、缆绳店等。斑驳的柜台,杉木做成的板门,无不向我们娓娓诉说着千年古渡、千年老街的沧桑。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